春运,在舆情表现上常常就是一场众声喧哗的“春怨”。每年春运,铁路部门不仅要面对超出他们运输能力很多倍的庞大客流,更要面对各种舆论的批评。一些媒体在提供各种春运服务信息的时候,也习惯性地在一种渲染个别极端案例中将春运“悲情化”——比如,报道各种“一票难求”的抱怨;报道各种抢票软件横飞、网上黄牛党的猖狂;报道挤不上车的苦难、拥挤的痛苦;报道回家路上的劳累等。年年岁岁,人们各种在“春怨”舆论中感受着拥挤的春运。
春运,真的有这么苦逼吗?回家过年之路,真的这么悲情吗?我觉得这种悲情的氛围,很大程度上是渲染出来的。面对必然的拥挤和必然的一票难求,负责任的媒体,应该去引导民众理性看待春运,而不是借一些极端的案例强化那种悲情的基调,将“春运”咏叹成一场“春怨”。
过年回家买不到票,当然会焦虑,情绪化之中也会吐几句槽,铁路部门总挨骂,不必觉得委屈和冤枉,应该将心比心。但舆论也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买不到票,不能把板子都打到铁路身上。其一,铁路不是唯一的交通工具,春运压力应该让民航、公路等分担;其二,虽然每个人都想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要票有票”在春运中永远无法实现,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铁路这几年来进步的地方。比如,铁路逐年提高的服务意识、越来越透明的票务机制、越来越人性化的购票体验,都是铁路在能做到的地方为大家努力着。
所以说,各路媒体不要为了吸引眼球,大肆渲染春运悲情的氛围,而是应该多传递一份理解和宽容。在困难重重的春运中,往往悲情的自我强化,只能传递焦虑不安,我们应该多传递一些正能量,让我们化“悲情”为力量。买票当然很难,春运的路当然很挤,买票难必须面对,应该多一点点耐心;拥挤无法避免,应该多一点点平和。我们的心放宽了,春运的路就宽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