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彰显时代发展进步,自觉体现国民素质提高。营造和谐舒适的出行环境,不光要靠铁路部门的“一厢情愿”,更需要广大旅客来精心呵护和投身参与,公众多一些自觉意识,少一些不文明习惯,才能让我们的回家暖途恒久保温。

今年是铁路政企分开后迎来的第一个“春运”,细细研读铁路总公司提出的“三个出行”目标时我们不难发现,铁路部门在想方设法增加运力、保障旅客人身安全的同时,还在竭尽全力不断在出行服务上寻求突破。与以往“春运”不同的是,今年的火车票更好卖了,彻夜排长队的辛苦购票场面消失了,候车条件设施也有了明显改善,“铁老大”渐浓的人情味让我们普遍感到心头一暖,然而在回家旅途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却总是让人防不胜防。

“人群之间横冲直撞”、“进出车站任意插队”、“随意踩踏列车座椅”等现象依然层出不穷、比比皆是,大有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之势,而“火车站垃圾乱丢”、“候车室行李占座”、“列车上的赤脚大仙”、“动车上的吸烟哥”们更是我行我素,在春运时期高频率上演,铁路工作人员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就这样在众多旅客明目张胆的“弹指一挥”间化为泡影,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但污染公共环境,还有损城市形象,最终为我们的出行带来不便。

笔者相信,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出行环境。但为何一些缺乏基本礼节的行为屡禁不绝、愈演愈烈呢?想必这其中的原因莫过于公众对“社会文明”的忽视,一些文明出行的温馨提示之所以被抛到九霄云外,就是一部分旅客文明自觉缺失造成的,这也从侧门反映出一个人的生活细节和境界修养。

火车站本是城市文明的窗口,是向全社会展示市容市貌的一面镜子,而不是我们放任自由、随意“播种”的农场。铁路“春运”在社会各方乃至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下,每名乘客都是运输环节中传递文明元素的一个符号,因此我们在买票、进站、候车和乘车时,不妨先摒弃“出行陋习”多顾及其他旅客的感受,我们在对铁路部门的服务苛责要求时,是否也应该回头看看、把自己的“野蛮行径”收敛?

播撒文明,打造温馨和谐的出行环境,离不开每一名旅客躬身践行。“春运”既考验铁路部门智慧,更检视国民整体素质,当我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逐渐改善时,精神文明也应有所提高,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人与人彼此之间才会充满包容与关爱、尊重与理解,我们回家途中的“幸福感”才会多一些,才会离我们所期许的“社会文明”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