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才能养鱼”。在铁路“走市场”频频传来的一片好声音中,一份《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顿时让铁路的发展前景豁然开朗。与以往铁路传统单一的部省合作、银行借贷投融资模式不同的是,这一次,焕然新生的铁路投融资改革方案另辟蹊径,放开了诸多经营权限,在主动寻求与社会资本接轨的过程中探索“市场化”发展道路。

《意见》中第四条提出:“加大力度盘活铁路用地资源,鼓励土地综合开发利用。支持铁路车站及线路用地综合开发”。笔者认为:这一举措实现了铁路部门自我造血、自我输血功能,为日后铁路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保障。

“积小流可以成江海”。全国各地火车站附近一年四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且遍布于城市中心或经济繁华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如果将这一地段周围的土地资源作为有源之水,引入“以地养路”的模式进行科学、合理、适度的综合性开发,不仅能有效回补铁路建设资金缺口,缓解铁路投资建设之渴,还能提高火车站周边地上、地下的空间利用率,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

修建铁路需要投入巨大资金,“盘活铁路用地”不但在解决铁路建设资金短缺的关口上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还将为日后不断吸引社会投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铁路投资建设打开一扇大门。因为之前铁路各个车站用地都是划拨的,仅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范畴,不能用于商业开发。而此次在新一轮的铁路投融资改革大旗下,“盘活铁路用地”必会对社会资本进入铁路投资领域产生推波助澜的影响,铁路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也将会迎刃而解。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盘活铁路用地”的一系列配套措施,铁路部门应提前做好思量不断完善,建立相应的土地经营管理和监督机制,确保将土地资源开发获得的收益回补到铁路投资建设和运营中,把钱用到刀刃上,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