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岁尾年初,最火的词语非“春运”莫属。绝大多人的回家梦都寄托在了一张火车票上,铁路自然而然是舆论的焦点。今年的春运,铁路提出的目标是“安全出行、方便出行、温馨出行”,较之去年“确保安全、平稳有序、便民利民”的春运目标,最大的变化在于“温馨”二字。是什么让中国铁路在面对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大迁徙时,还敢“夸下海口”,将目标升级到温馨出行的高度?我认为答案很简单,就是中国铁路所取得的巨大发展成就。

“硬”实力,是打造温馨出行路的基础。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铁路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练就了一副硬朗的身板。在国家加快发展铁路的总体战略部署下,我国铁路的路网规模和质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前不久,随着厦深、渝利、柳南、衡柳等一大批铁路的开通运营,铁路总营业里程突破了10万公里,仅仅去年新交付的里程就达5500公里。更加值得骄傲的是,10万公里中,时速120公里及以上线路超过4万公里,其中时速160公里线路超过2万公里;高速铁路突破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复线和电气化里程分别达到4.6万公里和5.4万公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总理在出国访问时几度力荐的中国高铁,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建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在建造成本、安全系数、运行速度上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先进的技术是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坚强后盾。

往年的春运,运输能力的紧张让再精心的组织都显得捉襟见肘,铁路能采取的措施主要以减货曾客为主。通过停开货运列车,释放线路能力来增加临时旅客列车,这种做法能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旅客运输能力,但是同时也影响了一些物质的流通,实乃无奈之举。相比之,铁路基建的大丰收,却是从根本上提升运输能力,并且使路网结构更加的完善,为运输组织提供更大的空间。因此,更多更快的铁路才是中国铁路破解春运难题的基础。

“软”实力,是打造温馨出行路的保证。

一款出色的智能手机离不开强劲硬件配置,也离不开一个优秀操作系统。对于铁路而言,这个“操作系统”就是服务。这些年铁路另外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服务理念的转变,不单单理解为对待旅客的态度转变,更多的是体现在站在旅客的角度去改变去创新。宏观面的实名制抗黄牛、网络购票免排队,微观面的开行长距离动车、农民工专列、热情的12306客服等,给旅客带来方便的同时,也能让旅客感受到一份暖暖的情。

铁路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待旅客如亲人”,也绝非是一句空谈。如今,春运中各个车站形式多样的暖人心举措比比皆是,也许是一杯热腾腾的开水,也许是一句句耐心的解答,也许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微笑,而旅客能感受到的就是温馨。

温馨出行不等于解决“一票难求”。

事实上,如今的火车票已经远远没有某些为博眼球的媒体鼓吹的那么难求,并且要实现春运票不难求也是不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独具特色的春运,几乎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如果铁路这样的运输都能实现,且不谈提供如此大的运力所需要的建设成本,就40多天的春运过后,造成的运能剩余就是不折不扣的浪费。

铁路提出温馨出行的目标,是有自信、有责任的体现,也是对自身“软”“硬”水平的检验和挑战,千千万万铁路职工默默奉献,打造温馨出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