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是铁路的生命线,是铁路的“饭碗工程”。铁路安全问题,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关系到铁路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确保运输安全稳定,是党中央、国务院对铁路工作最基本的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热切的期待,也是铁路部门最重大的政治责任。(11月7日人民铁道)
今年以来,大力整治安全问题和消除安全隐患,克服了地震、台风、洪水等不利影响,解决了一大批安全突出问题,实现了连续第三个防洪安全年。目前“立冬”已到,防寒期就临近了,铁路各部门又在考虑以什么样的活动来保证期间的安全生产,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针对安全工作的特点或者存在的问题,利用一段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诸如大检查、大整治之类的保安全活动,是铁路安全运输中的一种有效方法。这期间,无论是开展安全检查还是安全整治活动,都是为了营造全员保安全的氛围,促进安全问题的解决。但“活动”不是万能的,仅靠“活动”也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只有把活动营造出的氛围长久保持下去,在“恒温”的状态下,克服松懈麻痹思想,积极查找隐患、消除风险,安全生产才能长久地处于可控的局面。那种开展活动时“紧一下子”,没有活动“松一阵子”的做法,在保证安全生产上的作用,也许可以“管一时”,却难以长久,说到底,这是对安全工作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认知是一种心理的现象,一种认知的确立也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而经常化、系统化、具体化、人性化的教育是这一过程的起点。
因此,从长计议,在运用安全事故给职工、给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引起职工心灵震撼和思想共鸣的同时,积极在建立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上进行探索,把重点放在以人为本,因人施教上,把功夫下在日常,循序渐进,而不是以突击式的活动来开展教育,就能逐渐使职工树立起对安全工作的敬畏与责任。当然,安全教育的运用不可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但无论何时都能坚持不懈,安全教育就会成为保持安全稳定的“长效药”。
安全工作本身就具有排除隐患、有序管理的特质,而其实现的过程,依赖于制度体系建设。因此,系统地规划和实施好在安全风险管理中风险预判、处置等具体措施,真正把各项安全管理工作做深、做细、做长远,使之能够依据安全生产形势的发展而完善,而不是仅仅依据开展安全活动的需要去制定,就能使安全管理上的各项制度更具有操作性,各项保证运输安全的措施也能更好地落到实处。无疑,这是保证安全管理取得实效的关键。
与此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根据安全生产任务、分工的不同,制定好相应的考核激励措施,突出典型,明确奖惩,就能在推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的过程中,让职工在日常制度约束和身边典型激励作用的双重影响下,心系安全,履职尽责。也唯有这样,无论安全生产面临的环境是严寒还是酷暑,职工都能以日常扎实之功,确保安全长久之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