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0日起,京广、京沪高铁部分动车组列车就开始按不同时段实行特惠价格,但铁路在宣布淡季打折的同时也表示,此项优惠不包括“十一”黄金周期间的车票。然而,不少旅客因为习惯于享受淡季打折所带来的实惠,似乎忘了铁路部门当初就明确表示此项优惠不包括“十一”黄金周,因此而质疑12306网站系统出了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此外,一些长途列车的卧铺在临近终点的特定区段也实行淡季打折,当旺季恢复原价时,公众认为这是车票涨价了,这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铁路在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车票价格并没有上涨,反而推出了不少淡季打折的车次和线路,这着实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而当在黄金周这样的旺季恢复车票原价,却引发了公众涨价的质疑,这同样也出乎铁路部门的意料。两个“出乎意料”的背后折射的是铁路走向市场还任重道远。

据了解,铁路客运的基本票价已经有18年没有调整过了,近几看大量开通的高铁,其每公里的票价水平和其他国家的高铁相比也是最低的。铁路的政企分开改革实施这初,人们普遍认为铁总作为一个企业,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会寻求上涨客运票价,从而来缓解负债所带来的压力;而铁总当时若“顺水推舟”适当提高票价,或许是个好时机。为什么铁总没有选择涨价,而是选择推出一系列服务旅客的新措施?原因不外乎三点,一是铁路的社会公益性并没有随着政企分开而消失,铁总不会因为走向市场而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二是说明铁路部门将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三是铁路部门不愿把物价上涨所带来的成本增加转移到旅客身上,而是选择通过内部的挖潜提效,来抵消一部分运营成本增加所带来的压力。如此,铁总一直来没有寻求上涨票价也就不那么“出乎意料”了。

铁路部门在不涨价的同时还推出一些淡季打折车票,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体现,而在黄金周等高峰期让打折车票恢复原价,这同样是铁总作为企业,根据市场规律确保自身基本收益所作的必要调整。恢复原价和涨价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什么在公众的质疑声中会将两者混为一谈呢?关键在于习惯于享受打折优惠的旅客早已将折后价认同为原价了,这个虽然可以理解,但对铁路部门着实有些不公。人们一方面希望铁路能真正走向市场,妥善解决高额负债,在提升服务水平和出行体验上多投入;另一方面又希望车票永远不涨或一直打折。这其实是有矛盾的,市场不等于涨价,当然也不等于不涨价或是打折。我们期望铁路的服务能越来越好,但这需要作为企业的铁总能有一定的盈利来保障,随着各类运营成本的不断上涨,我们不能苛求车票永远打折或是不上涨。民航的机票在淡季时会出现3折甚至更低的价格,但一到旺季很多航线便基本没有折扣了,这是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的,火车票的淡季打折和旺季恢复原价也是同样的道理,公众应该以更加市场的眼光来看待车票价格的变动,让铁路部门少受到一些“出乎意料”的质疑。

公众对火车票涨价的疑虑也提醒了铁路部门,作为一个事关民生的服务型企业,走市场的过程任重道远,并不是一切都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事就可以了,细节同样很重要。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应该做到向旅客说清楚、讲明白,车票打折要广泛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从而能享受到实惠;恢复原价时同样要主动、提前解释,让旅客少一些疑惑。铁路要真正走向市场,在提升硬件设备水平的同时,还需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旅客的软实力;在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的同时,还需旅客的真心理解与不断支持;在调整服务价格的同时,需让旅客觉得车票打折服务不减。公众对车票价格的高度敏感,从一个侧面说明车票价格的上涨或许是迟早的事,但如果铁路部门能做到涨价理由充分、幅度合理、解释清楚,并且票价上涨服务提升,这是能够得到公众认同的。

车票恢复原价并不等同于涨价。铁路部门需要让公众多感受一些“出乎意料”的服务,让公众感受到铁路已不再是昔日的“铁老大”了,这样才能让自己少受一些“出乎意料”的质疑,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