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铁路局获悉,从9月1日起,改局管内客运车站和旅客列车,对无票或持无效车票乘车等行为,一经查实,除按规定补票核收手续费外,加收已乘区间应补票价50%的票款。同时,将故意逃票人员信息反馈地方个人征信管理机构。(8月30日《新华日报》)
逃票——一个名副其实的贬义词,但我认为逃票也分客观意义上的逃票和主观意义上的逃票。例如:旅客A由于某种原因赶到车站时离所乘列车的开车时间很近了,由于还未购票所以他首先选择了传统的购票方式——到车站的售票窗口进行购票,正巧碰上排队的旅客多,在排队购票就赶不上列车而插队又被其他旅客制止的情况下他只有选择上车补票,在进站口由于检票进站的旅客多,工作人员还没来得急检验他的车票他就被后面的旅客推进站了,上车以后因离补票车厢远,车厢内旅客多走动不方便,一直到他下车都没有补成票。出站时也是同样被人流拥出站的。旅客A的第一次逃票经历就这样结束了。他一开始并不想逃票的,他试过买票和补票但最终还是由一系列的因素促使了逃票这一事实的形成。趋利之心人皆有之,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加上以后多几次的尝试渐渐他就加入了逃票大军了。
今年来动车高铁的开行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网上订票已不再是新鲜事了。铁路现在是以旅客为先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这里面也给一些贪图小利的人们造就了一些可乘之机。例如旅客B网上订了票来不及取票要求凭订票成功的短信进站上车,工作人员出于为旅客着想和减少投诉的角度考虑同意其进站上车了,如果碰上列车上的工作人员没有查票的话,就会给旅客B造成短信可以作为乘车凭证的错觉,同样在趋利之心的驱使下第二次乘车时凭重新编辑后的订票短信逃票乘车。
旅客A的例子就是一个从客观意义上的逃票转变为主观意义上的逃票,是量变转化为质变的事例。旅客B的例子是钻了铁路“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的空子,“诚信意识”淡薄。铁路客流大,特别是中间站是以确保大量旅客在列车停站的短短几分钟内都能安全和迅速的上车为首要任务,有的时候无法做到对旅客的车票一一核对,有漏网之鱼也是在所难免的。要查堵漏洞就要从管理上下功夫,加大宣传力度,在车站增加站台补票窗口,在列车增加巡检次数,增加旅客补票的便利性,尽可能减少客观意义上的逃票现象。同时加大逃票的处罚力度,现在都是实名制购票,一旦发现持假票、废票、涂改后的车票及个人私自编辑已使用过的订票短信乘车等主观意识上的恶意逃票现象除加倍补收票款之外还要记录个人信息,并反馈到其单位和银行个人诚信管理机构,影响其征信记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