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小长假,伴随着拥挤的客流于9月22日收官。在我国,但凡过节,客流必暴增,伴随着的就是火车票供求紧张的现状。

车票,作为大众出行的“通关卡”,是人人皆需。所以,能否顺利拥有一张火车票直接关系着路途的顺畅。在铁路下功夫增加了灵活多样的电话订票、网络购票等便捷渠道来解决“一票难求”的问题时,又出现了退票率渐增的新情况,特别是客流高峰期间,这种现象更为突出。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1月1日至7月15日,全国铁路日均退票量同比增加77.6%。今年暑运前期日均退票量是日常退票量的2倍;今年春运期间日均退票量是日常退票量的3倍。同时,退票时间一般集中在开车前24小时以内。

其实这种现象不难理解。一方面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繁忙紧张的节奏环境中,节假日回家团圆是我们一年当中仅有的几次弥足珍贵的机会,回家的时间、车次选择往往受到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扰,当一旦临时有事耽误车票既定的乘车条件时,退票是不二选择。另一方面,购票方式纵然大有改观但还未彻底解决,很多人为了保证乘车的成功率,会提前订购多张不同时间、车次和席别的车票,在最后选择所乘列车出发前,会把其他多余的票退掉,以免造成更多的损失。

退票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现象。这样既造成了铁路运力资源的浪费,又为旅客增加了一项繁琐的退票手续。9月1日,铁路推出一项新的举措,实行火车票全国通退通签。即旅客退票和改签由原来的票面指定的开车时间前仅能在购票地车站或票面乘车站办理,改为在票面指定的开车时间前,可到任意一个车站办理。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出行旅途因临时因素干扰不能按计划出发,这样的现象在我们身上时有发生。通退通签新举措的推出,一是解决了旅客退票改签的繁琐程序,让旅客可根据实际情况快速便捷地调整计划,节约出行时间和成本。二是梯次退票引导习惯于订购多张车票的旅客有计划购票出行,及时退出不需要的车票,加快车票周转,为他人提高购票成功率,增加了票源利用率,避免造成铁路运力浪费。让每一位旅客都有票可买、有车可乘,使外出旅途更加灵活通畅。

中秋节期间,从各地旅客出行情况来看,通退通签在客流高峰中发挥的作用积极有效,旅客出行选择也更加灵活便捷。中秋客流已过,国庆高潮随之而来。笔者相信,在国庆期间,铁路的这项便民举措能够应对客流高峰,合理调整分配出使用率更高的票源,使大众的出行更加便利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