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的电影《致青春》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对绿皮车的怀旧热潮。 影片中,一群70后学生和多次出现的绿皮车,把我们带回到那个甜蜜而惆怅的岁月。墨绿的车体、油漆斑驳的座椅、拥挤的车厢、急速旋转的风扇、列车员提着裹着雪白的白布的茶壶在倒水、车厢里四处弥漫着烟味、油垢味、厕所味……画面中火车的绿有一些发黄,最好是在蒙蒙的雨雾中前行——绿皮车在人们的记忆中,像一张老照片,挂在岁月的深处,装点了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的怀旧梦。

尤其是70后。正如影片《致青春》中描绘的,70后的那一代人,从出生起,就和绿皮车结下不解之缘。随父母东奔西走、求学、毕业、工作,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都是绿皮车,承载起他们的希望、幻想、失落、坚强、成功、喜悦、欢笑、泪水、依依惜别、久别重逢……绿皮车本身就是一个影院,每天上映他们不同的故事。

为什么是70后?这要从绿皮车的历史沿革说起。绿皮车”因墨绿色的车体而得名。算得上中国旅客列车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典型的有22型客车、22B型客车、23型客车、25B型客车等。这种老式火车,车窗可以打开,靠电扇纳凉,靠烧煤烧水和取暖,早期的硬座车厢装设着木椅,后逐渐改为人造革坐椅,是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铁路客车的主力军。直到20世纪90年以来,铁路部门才开始不断加大“绿皮车”的淘汰和改造力度。21世纪初,“红皮车”(25G型客车)已成为新的中国铁路客车标准涂装,而“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少见,但在支线和短途以及慢车、春运临客等旅客运输中,还有一大批“绿皮车”运行。因此,70后见证了绿皮车最辉煌的岁月,也见证了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整个过程。可以说,70后对绿皮车是最有感情的!

经过六次大提速和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如今“绿皮车”在干线上已很少见,只在支线、短途,以及长途慢速运输中还保有一定比例。与东部地区短途“绿皮车”满员率不足一半不同,中西部地区的“绿皮车”因为票价低廉,仍被旅客视为出行首选。据2012年的一份统计数据表示,截止2012年7月份,全国仍有327对在服役。而2013年5月17日19时33分,运城开往大同k7808次列车正点驶进大同站,在旅客下完后,该车底便正式宣告退役,被入库封存。自此,太原铁路局管内最“火”的绿皮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有人说,怀旧代表自己正在老去。而70后呢,青春虽已不再,却正值年富力强,成就事业的好年纪。他们有对绿皮车的温情,更有拥抱高铁时代的激情。他们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过去,他们参与了另一个时代的开启。他们是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他们是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谁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车轮。就像绿皮车必然要被高铁取代一样。就像一轮又一轮的铁路改革一样。我们缅怀过去,是为了从过去找寻心灵的依托,是为了坚定信念,是为了更好的拥抱明天。再见,绿皮车的岁月。加油,70后的人们。(桑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