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总公司没钱了。” 5月17日,一篇题为《铁总踟蹰发债》的文章里,记者援引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的话,试图说明铁路建设正陷入财务危机,面临“差钱”风险。其实,铁路差的不是钱,而是“钱”景。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只要有好的预期,好的赚钱项目,资金无处不在。在黄金价格急跌过程中,“中国大妈”一出手就是1000亿人民币,300吨黄金瞬间被扫。虽然“暴跌之后必有暴涨”的预期最后被证明是水中月、镜中花,但已经足以证明一个好的“钱景”对民间资本的巨大吸引力。

反观铁路建设的历史,虽然原铁道部曾于2012年5月18日就出台《铁道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铁路的实施意见》,但在浙江的金温铁路、广东的罗定铁路、天津的国恒铁路均损失惨重的示范效应下,民资入铁必定前路漫漫。正如《铁总踟蹰发债》一文中所说:“铁路要想真正吸引民资进入,就要改变利益格局。”

在这方面,公路建设“大跃进”的经验可供借鉴。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家财力有限、地方财政普遍吃紧。在“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的刺激下,各路资本被充分调动。据《南方周末》公开报道,1978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9万公里,而到2010年年底,中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98.4万公里;1988年之前,中国还没有高速公路。而到2010年底,中国建成的高速公路已达7.4万公里左右,仅次于美国;建设国家高速公路网,美国和日本都花了超过40年的时间,中国却仅用了一半的时间。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办法并非完美无缺,铁路也没必要全面照搬,但要解决铁路建设资金问题,有一个较好的“赚钱效应”,至少是能够让大家看到一个美好的财富“钱”景,却是必须的。在这方面,铁总绝不能把对自己的“先进性”标准作为对社会资本的“普遍性”要求。不能要求民资都像铁总一样,高负债、低运价,以实现社会效益为首要前提,这不现实。

在民资入铁方面,虽然原来的铁道部、现在的铁路总公司,都拿出了百分之百的诚意,出台了许多方案,打破了很多禁区,但对民资来说,在看到赚钱机会之前,这些毫无意义。以19年未涨的铁路运价为例,一句“不涨价”铁总可以做到,有心入铁的民资怎么会愿意看到?

如何在建设上有保有舍,在运价上有降有升,在规划上做到长短期结合,展现美好“钱”景,让民资自愿掏钱,铁路总公司必须认真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