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太阳出的早,不如买东城起得早。凌晨3点买东城就已经抹黑起来,为工友们做早点了。热腾腾的面片加上昨天煮的茶叶蛋,工友们吃得胃暖暖的。4点40分,待所有人吃完饭,买东城和工友们一同坐上换轨一车间的大巴车去工地施工。他们要在5点30分前开工直到中午13点才能回来。

呼和浩特铁路局呼和工务机械段承担着呼铁局管内和其他地区的大型线路整治维修任务,一年有10个月都在外奔波,被工人们称为铁道线上的蒲公英。“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对于常年在外工作的少数民族职工来说,吃饭更是个大难题。买东城就是这个负责呼和工务机械段换轨一车间少数民族职工吃饭问题的人。

买东城今年25岁,是个标准的85后,2012年2月,呼和工务机械段为解决单位少数民族职工吃饭难的问题,将单位所有回族、东乡族等少数民族职工集中到一起,组建了这个8人的清真小食堂。由于职工多为10年至12年分配的年轻大学生,刚毕业两年的回族小伙儿买东城就成了这个清真食堂的“大总管”。


这个总管可不好当,集中修期间,为了不影响客车运行,施工时间短且并不固定,多数施工时间都在午夜和凌晨,为了能让工友们及时吃上饭,买东城需要比工友提前一个半小时起床做饭。为了能让工友们吃到可口的饭菜,他在餐料采购和饭菜品种上下足了功夫,每天征求工友意见,从网上、书上、其他老师傅那里搜集菜谱,变着花样地为工友们做各种菜肴。但流动的施工作业的艰苦性不仅表现在现场,也表现在饭桌上。施工地点常在偏僻的地方,职工们只能租住当地废弃的工厂、民房等,时常一间土坯房、一个泥抹的灶台就是买东城的工作环境。当问到买东城,比起这些,交通不便可能是最大的困难。记得2012年8月车间去通辽市绍根镇施工,由于当地没有清真肉店,而周边最近的县都要2个小时的路程。那一次大家半个月都没吃到肉,提到这些买东城现在还不住的摇头,仿佛这是他的错一样。由于不能时常去大的菜市场买菜,食堂吃的蔬菜多受当地盛产的蔬菜品种影响。提起这个,来自兰州的东乡族青工马兴虎记忆犹新,“要是这个地方生产白菜可能就要连着好几天吃白菜,要是盛产西红柿就天天吃西红柿,记得有一次我们连着吃了2个月的土豆!”


“仅仅做饭只是厨师,但食堂管理员还要会管理。”这是买东城常说的一句话。从材料采购、值日编排到厨具的管理、财务预结算,买东城将食堂的日常后勤管理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了车间领导和少数民族职工一致好评。为了让小食堂办得有声有色,买东城申请段里添置了冰箱、冰柜、蒸锅、电饭锅等物品,极大地改善了食堂环境。不仅如此买东城还对职工的人员管理进行了革新。为了能够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其中,他以2人一个月,轮流担任管理员,让食堂管理更加民主、公开。


其实食堂“大总管”只是买东城的副业,他的主业是换轨一车间的技术员。他平时除了小食堂的日常事务,忙的最多的还是工作。无论在施工现场,还是次日的施工计划研讨会,买东城都是冲在最前,干的最好的那一个。更难得的是即使施工任务这么繁重的情况下,买东城也没有忘记随时“充电”,他一边挤牙膏似的挤出时间进行业务学习,还勤于思考,把理论应用于实践,自行发明了红外线激光方尺,代替了原有的体积大、易变形的木制方尺,用于对换轨施工绝缘胶粘位置、钢轨接头进行定位,并已经获得专利授权。“我准备报考内蒙古大学的MPA,这样对于我自身也是一个挑战和提高。” 谈起未来的规划,买东城说道。

这个瘦瘦高高的大男孩用锅碗瓢盆奏响了欢乐序曲,用油盐酱醋调出了幸福滋味。他只是呼和浩特铁路局数千80后青工中的一个,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千里的铁道线上,在戈壁、在山区,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宋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