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阅读《我们仨》有感

2024-04-23 23:28:32来源:用户投稿作者:实心木

“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历历如真,醒来还不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杨绛在书中写到。这是一个关于她和她爱的女儿圆圆以及她的丈夫钱锺书之间的故事。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一个温馨的家庭,一段绵远久长的回忆,一个寻寻觅觅的长梦。杨绛一个人思他们仨。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文章开头,描绘了一个梦境,一个至亲生命将尽的梦境。杨绛先生《我们仨》,如此简单的三个字,也正是这么简单的三个字背后却蕴含着动人故事以及对曾经度过的时光的无限眷念。

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们老了,时常做梦,梦到失散,虽然只有短短两页内容,却是先生自己的独特笔法,第二部分是以一个梦为主题,写到她在古栈道上与钱锺书一路脚步或深或浅地走着,可是走走走着还是失散了。第一遍看这本书时,我并没有很深刻地理解这个梦,只当是先生隐喻自己与丈夫、女儿的失散。可读到第三部分的时候,终明白了杨绛先生的初衷。平实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锺书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多世纪。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这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细细品读《我们仨》,更惊觉老先生清晰的文思,雅致的文字和非凡的心态。整本书随梦入境,而先生的梦并非虚幻。三人走散了,温馨的家永远没了。年头和年尾,、先生相继失去两位亲人,这份伤疼是以如何的强劲摧残风烛残年的老人?我从先生文字里看懂了她思念着他们仨,她仍然在用生命记录着之前的美好,衰而不伤,只见委婉温暖又坚韧的光流畅在字里行间。

钱锺书、杨绛夫妻让人生敬。他们面对困苦时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始终是乐观的,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生活在回忆中的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真让人既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充满着人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角色如此鲜活,仿佛就发生在我身边似的。尽管故事并不惊心动魄。但是,我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中,看到了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他们就这样呈现在我的面前。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给了作者最好的回忆。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绛和她的《我们仨》。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痛定之后,只剩下满纸洞彻生死的达观……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都如海水般用力。当初的我们仨,现在只留下先生一个人形影孤零。她在文革中活在对儿女、丈夫的美好回忆中,几十年中,先生见了太多太多。悲欢离合、潮起潮落早已不过的释然。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先生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传承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先生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每当我读到伤心处时,会落泪;读到开心处时,会欢笑;读到离别处时,会心酸;读到家常处时,则会认同。总之,故事牵动着我身上的每一根神经,将我带进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触。家,是我们每个人的避风港湾,无论我们在外面多么辛苦劳累,回到家,就会彻底放松下来。所以,我们要用心去经营、让爱包围这个家,让家永远充满温馨幸福。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