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铁路新闻 > 铁路评论

“以战止战”,关于‘仁’的一点思考 ——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2021-10-26 22:31:44来源:用户投稿作者:李煜杰

(李煜杰)十月二十一日,我跟随车间党组织观看了电影《长津湖》,影片制作精良规模宏大,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电影中刻画了太多深刻画面:伍千里捧着万里的骨灰在爹娘面前那一跪,化身刘秘书的毛岸英递给脏兮兮的伍万里的钢笔,大川为伤员挡子弹的背影……这一幕幕都让我眼含热泪。而我认为最有力量的镜头,是伍千里拦着万里补枪的画面。这让我第一次理解了“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这句话包含的不只是忠勇,还有仁义。

伍千里说:“有的枪必须开,有的枪可以不开。”什么时候必须开枪?当敌人威胁到我们的生命的时候,枪必须开,当敌人有能力有野心侵犯我们的祖国,残害我们的同胞时,枪必须开;那什么样的枪可以不开呢?电影以小战士伍万里的成长给出了答案。

半山民房的贴身战斗中他一手枪一手刀却迟迟不忍伤人,直到因为犹豫被敌人毫不犹豫地扑倒,敌人只管置他于死地。迫不得已,他开了第一枪。敌人的热血洒到他身上,好像在见证一个男孩到战士的成长,开了这个头,万里后面扔手雷便没了障碍。而当体验过自己可以结束别人的生命,野性和恨意就会冒头,做“英雄”的荣耀也在诱惑他——杀20个人就是英雄。于是杀红了眼的万里忘记了自己是为什么才不得不杀人,一心凑数,急于达成“英雄”的量化条件,此时冲进敌军主营的万里恍惚间如同之前驾着战机扫射的美军:在他们眼里,碎石场上躺着的尸体,不过是他们作为赌钱消遣的筹码,既然活人都可以被毫无尊严地射杀,那些泛着温热的躯壳不过是用来保持自己军械热乎的烂肉,宛如通信塔战斗中被当做掩体的死去的耕牛,沦为物体的范畴,随着子弹射入而机械的颤动,再没有一丝生命的尊严。当嗜血和复仇的欲望蒙蔽了双眼,当“英雄”被理解为一个量化条件,眼前快要咽气的敌方最高指挥官无疑成了枪口最好的对象。

这时候作为一名志愿军战士,万里必须明白:有的枪可以不开。

所谓一念之间,不外乎此。扣动这一次扳机之前,手中的枪还是保家卫国的帮手,扣动这次扳机之后,手里的枪就变成了嗜血与贪欲的爪牙。如果这时候千里不出来阻止。万里的举动和美军那种杀戮机器又有什么区别?用暴力凌虐一个已经丧失反抗能力的人,和轰炸丹东平民的美军飞行员又有什么区别?志愿军是文明之师、正义之师,中国自古就有以战止战的说法,如果这时候开枪,岂不是违背了止战的初衷?

这次阻止看似一次偶然,但实则是必然的。志愿军的革命属性,从根本上就不允许这种事情的发生。如果之前吞噬生命的子弹是伍万里给自己就救赎,那这颗没有射向敌人的子弹,就是自我的一次涅槃,是仁义与成熟的有力证明。我相信也正是心怀这种仁义,无数的志愿军战士像千里一样,即便他们身经百战,但当他们解甲归田,仍能保持最平和柔软的内心。因为他们射出的每一发子弹都问心无愧。反观美军,当他们每次结束战争大胜而归,却有很多军人在战争结束后患上了 PTSD ,在内心的忏悔和精神的折磨中度过余生。这样的结果,从他们扣动扳机射出那本可以保留的子弹的瞬间就已经埋下了种子。

这种宽恕,不止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这个细节也很好的说明了为什么志愿军和别的军队不一样,更深刻诠释了为什么志愿军战士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因为他们在刺骨的寒冬里,在连天的炮火中,仍保持着一颗温暖的心。战争和严寒都无法摧毁他们的人性。

这样的刻画是我在以往的战争主题电影中不曾看到过的,这样的画面也让我更了解先辈们的牺牲和温良,这一刻的体悟对我来讲也是一次洗礼。我辈恰逢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铭记历史,培养爱国情怀,将个人理想与祖国的未来自觉结合起来,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发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抗美援朝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立场。

铁路资讯

铁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