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被受关注,收视率跃居全网收视第一,接连打破多项收视记录,在全国各界和普通老百姓当中引起了极大震动和强烈反响。为什么会如此被受关注呢?在我看来,这部剧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顺应了民心、合乎了民意,尺度之大前所未有。该剧是折射现实社会中的腐败问题的一次倾力之作,充分展示了人民群众痛恨腐败,追求真善美的本心和对惩治腐败的美好愿望,极大地提振了人民群众对反腐败的信心。观看《人民的名义》之后,使我更加感受到新形势下虽然中央反腐的力度、广度不断加大,但是腐败问题仍然存在。那么,在新形势下,企业应该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呢?
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刻不容缓。《人民的名义》中的腐败分子之所以走上贪腐之路,首先是理想信念缺失,党性观念淡薄,对党不忠诚、不老实,丧失了作为共产党员、党员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他们背离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忘记了入党时的初心,严重违反了党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作为企业,一定要引导企业党员干部爱岗敬业,践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两级企业核心价值观;加强法纪教育,学习党和国家、企业各项规定,把住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加强反面教育,要用典型案例、身边的案例来教育和警醒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用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成果武装头脑,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和精神状态,筑牢思想防线。
强化作风维护职工利益,双管齐下。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更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企业“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与企业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作风建设息息相关。
《人民的名义》剧本中,描述的贪腐人物,无限制地利用手中的公权力和职务影响,掘取不属于自己的利益,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充当了一时的“库管员”“传钞手”,最终沦为金钱的奴隶,违背人民的名义,不惜损害群众利益,最终悔之晚矣。究其原因,都是作风不正、脱离群众的具体表现。这些贪腐分子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剧中副国级人物赵立春、儿子赵瑞龙黑白通吃,呼风唤雨,其原型是从江西省委书记升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苏荣父子;剧中公安局长祁同伟在人前是一个翩翩君子,在人后他又是另外一张脸,让很多人都猜不透,其原型是天津市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剧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都是现实人物的艺术化。
那么让我们从《人民的名义》汲取教训,回归现实思考一下企业的反腐问题吧。新形势下,企业需要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要践行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需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需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牢固树立勤政为民的思想;更需要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作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
巩固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势在必行。加强监督,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从严治党的任务要求。《人民的名义》剧中腐败分子的贪腐行为让观众触目惊心、扼腕叹息,但看过后,有人不免只会触动一时,过后毫无警醒。现实中,“上面九级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的问题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力的监督。尤其是对一个企业来说,越到基层,监督之力越弱越少,有的职工觉得自己职小甚微,偶尔让手中“任性一回”也无防,他们侥幸心理过重,随时会干出“钻空子”、“打擦边球”的行为,这不得不引起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企业党员领导干部要主动接受上级监督、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通过外部的约束和监督,能及时发现和纠正个人的不良思想和行为,及时提醒和帮助,能提前避免思想滑坡,行为失范的发生,及时制止不良的倾向和苗头,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企业要健全教育监督预防和惩治腐败工作体系,对党员领导干部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约束机制;要加强管理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检查过程中要敢于直面问题,不讲情面;要加强和完善群众监督机制,针对职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线索举报等,要一查到底,严肃查办,针对管理过程中的失职读职行为,贪污腐化等行为要严查严办,严肃问责,树立制度和法纪的权威。
《人民的名义》告诉我们当前虽然反腐败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但是反腐倡廉建设永远在路上。作为企业要直面现实、直面问题,不管反腐之路有多么任重道远,都不能忘记反腐是为了职工群众、为了企业发展、为了社会能够更加和谐。“以人民为中心”,才会创造出“风清气正,人和企盛”的良好氛围,才会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吴廷贵 审稿/周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