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部门出台了《铁路旅客信用记录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措施,并对铁路职工文明服务提出要求。依据该办法,今后有七种行为在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后,铁路部门还将记录当事人个人身份信息,纳入铁路旅客信用信息记录管理。(1月19日 中青网)

  从春运开始至今,每天预计发送的旅客量都在850万人次以上,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平安送达,需要的是有序的春运秩序,文明的出行环境。然而春运期间,各种失信、不文明行为却频频上演:无视禁带目录、吸烟逼停动车、倒卖车票......这些或无理取闹、或肆意任性、甚至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丢的不仅仅是脸面,更会影响其他旅客的出行,损人不利己,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顽疾。

  用30余年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伴随着铁路一次次的大提速,出行硬件提升了,国民素质却难以与之匹配,成为出行路上一大软肋。人们吐槽最多的不再是买不到车票,折射的是一种发展需求的变化:不是“走不了”,而是人们需求走得更好更温馨,就是个别出行者的任性妄为给出行路添堵。

  眼下的中国,从上到下,都在向不文明现象宣战。应该看到,出行者的素质在普遍提高,很多司空见惯的不良现象正在改善。可社会文明的发展、个人行为的改变,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国民教育来提升,我们欠账太多,固难一蹴而就,仍需持久发力。

  从发改委推“诚信春运公共监督平台”支持在线举报,到明确七种失信行为,政府逐渐把信用建设作为春运工作的重点。强化诚信宣传,建立失信记录,公示失信信息,对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并对守信模范开展联合激励,让百姓看到了政府力图以“净化春运”为契机,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的决心和信心。不难想象,倒卖火车票的“黄牛”、煽动旅客闹事的“机闹”等当事人都将难逃信用黑名单。利用制度的“紧箍咒”,约束出行者的言行举止,营造履约践诺、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还旅途一片清净,让那些啼笑皆非的闹剧不再上演。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利用制度为“春运”护航的同时,每一位出行旅客才是故事的主角。旅客的洁身自好是根本杜绝这种失信和不文明行为的根源和目的。把“信”看成日常生活的道德准则,代代相传,才能营造全社会的诚信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