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部门推出网络购票服务之日,便是“抢票软件”粉墨登场之时,不可否认,彼时的“抢票软件”确实为部分旅客更好、更快购票带来了便利。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抢票软件”推出类似有偿“低俗抢票、高速抢票、极速抢票、VIP抢票”服务,这种变了味的“抢票软件”越来越让人心生疑惑:“抢票软件”究竟方便了谁?

“抢票软件”或为市场监管所不容。依法治国的宏观架构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尊重价值规律并保护其参与者的合法权益。在购票环节参与市场买卖的分别是旅客和提供服务的铁路部门,这场原本很简单的买卖行为却因为半路上杀出的“抢票软件”,使得旅客要想真正靠“抢票软件”买到车票必须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变了味的“抢票软件”和“黄牛”倒票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此外,相当一部分的“抢票软件”要实名制注册,这种缺乏信息安全保障的第三方购票平台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能力,值得考证。很显然,所谓的“抢票软件”是在为其背后的软件提供方,强行分得购票市场的“一杯羹”。

“抢票软件”有网络“黄牛”帮凶之嫌。“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在铁路部门推出实名制购票的保护政策和相关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下,失去传统倒票市场的“黄牛”们开始把目光瞅向了“网络购票”市常近日,有媒体报道有旅客选择通过网络“黄牛”购票,被用技术手段Ps的订票成功截图蒙骗,支付过票价和服务费后,被对方拉黑的被骗经历。正所谓,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以倒票牟利的“黄牛”们,在“抢票软件”的运用上肯定比一般的老百姓“经验丰富”的多,更有甚者,“黄牛”空手套白狼,只靠一张伪造的订票截图,坑蒙拐骗。无疑,此时的“抢票软件”成了网络“黄牛”的帮凶。

“抢票软件”恐助长“买票难”舆论压力。随着铁路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铁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往春运“买票难”的困境确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从媒体对购票环境的调查来看,公众对2017年春运购票环境满意度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一方面,源于铁路部门发挥“四纵四横”高铁成网及3200多公里新线运力优势,客运能力的大幅增长保证了票源的供应;另一方面,铁路部门优化了售票流程和系统能力,使旅客购票更方便。那么,是谁在渲染“史上最难春运”和“一票难求”呢?无利不起早,破坏正常购票秩序的“抢票软件”,或是助推“买票难”舆论背后的元凶之一。

综上不难看出,所谓的“抢票软件”并未能真正的方便到咱老百姓的出行,反而成了抢票平台赚钱工具和“黄牛”的行骗道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公众“购票心切”的心理作用下,选择“抢票软件”的心理可以理解,不过“抢票有风险,使用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