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几年前送小外甥去幼儿园时,他的表情。

当时他内心似乎充满了恐惧,一个四岁多的孩子,离开熟悉、温暖、快乐又自由自在的家,去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群陌生的人,我能感受到他的恐惧不安和不情愿。明明在家时还好好的,走出门就马上情绪低落起来,一路上委屈得跟我说了好几次:小姨,我不想去幼儿园。

听着他稚嫩的声音,我心里特别不好受。他年龄太小了,等五岁再上幼儿园也不迟。但姐姐觉得,去幼儿园可以受到系统的教育,早一点适应社会,所以一定要送他去。

走到幼儿园的门口,他还在做最后的哀求:“小姨,我不想去幼儿园。”

对于同龄的孩子来说,他没哭闹,已经很懂事了。他越这样懂事,我越觉得舍不得,这样一个小小的人儿,马上要开始未知的生活。他在向我求助,若我不理会,会显得我多么狠心。

但我不得不狠下心来,答应会多陪他一会儿,也答应会早早的接他……

现在他已是初中生了,有自己的小伙伴和属于他的快乐。

我明白,不管我有多么舍不得,却必须放手,即使是父母也不能永远陪在孩子的身边,总有一天他必须自立。而这种适应和自立一定是越早越好。

我有一个富二代的发小,家境非常好,从小到大像公主一样生活,早早就有了幸福的家和可爱的孩子。

她完全没必要工作,做一个幸福的小媳妇就好,但她还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工作了。最初为了锻炼她适应社会的能力,她的妈妈甚至让她在保险公司做推销员。

“山清水秀出美女,穷山恶水出刁民”。她就是在优越生活条件下长大的善良又没有心机的单纯女子,因此,在面对公司复杂的人事争斗和嫉妒者不怀好意的挤兑时,她常常受挫,回家诉苦。

我想,她的父母在让她做推销员吃苦时,知道她为公司勾心斗角的事而烦恼时,也许跟我送小外甥去幼儿园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吧。

但他们还是狠下心来。也许他们明白,父母并不能一直陪着儿女走完整个人生,家里的富裕也不可能让她真正幸福和自立。只有让她在社会上历练,有一技之长,有生存的能力,才是给她真正的幸福。

人不能永远待在舒适的避风港。

连富二代们都要自立自强,更何况我们普通人,有什么理由选择安逸?

人这一辈子,唯一真正属于一个人的财富就是经历,是每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年轮。真正与你相伴一生的不是人,不是物,不是钱,而是你的经历。而大多数人的经历不过是重复自己。还有一些人的经历是父母的续集,子女的前传,朋友的外篇,丈夫的寄生虫,提线的木偶,被其他人思想控制的傀儡和永远模仿着他人的跟屁虫。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约翰·克利斯朵夫》—— 罗曼·罗兰

有个喜欢玩户外的姐姐,最大的乐趣就是跟她的驴友们到处游玩,爬山不会去规划好的风景区,不走人工铺好的水泥石板路,而是爬野山,不走寻常路。

我想她一定明白最好的风景在险境。

如果把人生说成是一条路,那死亡就是每个人的终点站。某些人的人生,像从出生就坐上了直达列车,没有换程,中途也不下车。就这样匀速的直达到了目的地。而有的人,规划了自己的路线,不断换乘不同的交通工具:公交车、出租车、自驾、骑行、徒步、牛车,飞机……风景好的地方就慢慢欣赏,随心而行。

这两种人都会到达他们的终点站,而后者的人生显然丰富而有趣,不枉此生。

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的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人活一辈子,就是要去经历,去接触不同的人,经历不同的事,品尝未尝过的味道,走没走过的路。这样的人生才是有趣的人生。

想想曾走过的那些路,崎岖不平也有过,艰难前行也有过,独辟蹊径的乐趣也在于此,我看过很多人无法看到的美景,经历过精彩又耐人回味的旅程。我还将不断尝试,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