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3年,李克强总理出访东欧的时候,就大力推介中国高铁技术,由此吹响了“中国铁路走出国门”的号角。到目前为止,众多铁路项目也确实走出了国门,比如中泰高铁近期施工、澳洲重启高铁计划等,中国的铁路技术正被世界所认可,更被世界所需要,确切的来说,中国正被世界所需要。就像大英铁路博物馆专家代表团团长说的那样,在中国铁路的身上,看到了铁路发展的未来,引领了世界铁路的发展趋势。

据俄罗斯《独立报》报道,俄罗斯远东发展部建议在俄境内铺设一条不同于俄通用宽轨铁路的国际标准轨距铁路,并由中方负责运营管理。虽然按照俄官方的说法,这只是一条属于“滨海边疆区-2号”交通走廊的铁路通道,只是通往吞吐中国转口货物港口的一条专用线路。但谁又知这是否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呢?众所周知,当前俄经济陷入空前困难,特别是西方持续对俄经济制裁,逐步加大了俄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特别是随着中方的持续努力、石油贬值导致俄罗斯逐步加大“向东看”的步伐。由此,东北出海的战略规划已不再仅仅是中方的一厢情愿,东北的振兴指日可待。夸张点说,这些都得益于“铁路”。至于中国东北经济应该如何振兴,相信已经被很多专家学者“谈透”了,笔者作为“门外汉”,不想谈这些内容,更不敢谈,我们今天就谈一谈中国铁路为什么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铁路对中国来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可以称为“关键脉门”,更可以说是又爱又恨,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的百年的历史沧桑,见证了中国逐步走向繁荣和富强。抗日战争年代,铁路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华大地的“爪牙”,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铁路走在了世界前列,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伟大复兴带来了机遇。

中国媒体在介绍中国的对外关系时,频繁出现一个关键词——“高铁外交”。当然,“高铁外交”不是坐着高铁出去外交,而是具有划时代意义、里程碑式的外交手段,是中国在新时期、新常态下走向世界、互利共赢的“金钥匙”。正如我们国内正在开展的共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样,对内我们强调发挥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不断提高质量水平,对外我们也致力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让更多的国家和老百姓对中国的先进水平和高质量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进而推动中国其他领域的产品、技术走向世界、走向高端,让中国的标准引领世界潮流。

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全面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亦或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向更深层次发展延伸,中国铁路走出国门都是有力的承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