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日,达州石桥八旬老人李某乘坐D5185动车,准备到华西医院看病,因节后人多只买到达州到营山座位,后借座邻座。到南充后,被刚上车的年青貌美女大学生“请”起来,老人女儿恳请能否挤一挤,被拒。一中年男子将老人让到自己位置。老人女儿说:“年轻人啊,应该多学学。”结果遭到美女反击,“坐自己位置错了吗?1感觉委屈的大学生流着泪给朋友打电话讲遭遇。(5月4日 中国青年网)
又是一起关于“让座”与“道德”的新闻,这已经是一个被讨论了好多次的话题。但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乘车的种类变了——既不是在公交车上也不是在地铁上,而是在铁路的动车上。但是由于乘车的种类变了,实际上性质也就不一样了,因为乘坐火车的“让座”与乘坐公交、地铁的“让座”上有本质的不同。
乘坐公交、地铁是大家花同样的价钱买同样的票,车上的座位原则上是按照“先来后到”的方式获得的。这个时候,“先来”的年轻人给“后到”的老年人(或残疾、儿童等其他弱者)让座做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素质和美德(注意:不是道德),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关爱,这是应该值得弘扬和提倡的。而乘坐火车则有所不同,火车上每个座位都有明确的“主人”,这个“主人”是旅客自己用明码实价的经济付出换来的(而且通常乘坐火车的时间会比较长),不存在“先来后到”的问题所以也就不存在“该不该让”的问题。举个例子:一个年轻人到饭店点了一盘辣子鸡,旁边的一个老年人点的是一盘炒白菜。于是老年人要拿自己的炒白菜换年轻人的辣子鸡,理由是:“我年纪大了需要营养,你是年轻人,不差这一顿”。如果年轻人不同意换的话,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个年轻人“没教养、不道德”呢?这个例子和“动车上让座”从本质上来说实际是一个道理。
那么,这起“动车让座”事件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了呢?笔者认为,在这起事件中真正负有责任的应该是那个老人的女儿。做为儿女,领自己的父母看病就应该想细想全、尽心尽责,照顾好老人的衣食住行,不能把因为自己准备不充分、考虑不周到而产生的问题和后果,让其他不相干的人来承担,更不应该“理所当然”地要求同样是买票乘车的旅客让出自己座位并给别人戴上不道德的“帽子”。(由于动车的空间和座位数量的原因,以及座位设计时出于乘坐安全性、舒适性的考虑,在动车上一个座位两个人“挤一挤”实际是不可能的)
虽然动车上“该不该让座”不是一个在道德层面该探讨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出门在外就不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爱。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很瘦弱而且脸色也不好,的确值得同情和帮助。其实这件事情本身并不难解决,当前铁路部门已全力提高服务质量,全面改善了服务观念,象这位老人这种情况,只要找到列车乘务员是一定会得到帮助和解决的。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个具体体现,但这一切需要建立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心实际是一种相互传递的情感,当别人有能力、有意愿帮助你时,你应该在感激、感恩、感动之余,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当别人没有能力或没有意愿帮助你时,你应该尊重别人的权力、理解别人的决定、认同别人的选择,因为这是为人的一种本分。
笔者想告诉那位老人的女儿,当你站在道德的高度上“教导”别人“应该多学学”之前,自己在出门时先“应该多想想”。社会需要爱,我们需要学会感动,更要学会尊重——尊重别人,做好自己。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