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会上流传的一则“高铁真有15元盒饭,多问几句才卖”的消息,一时间跟帖的,围观的,好不热闹。春运临近,铁路部门就这样再一次成为了热点话题。在众多博人眼球的声音中,倘若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思考,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15元盒饭”的本质是什么?随着铁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的高铁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提高,后勤保障服务自然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为了让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吃饱喝足,铁路部门下了不少功夫,通过设置餐车,提供便捷盒饭,零食等方式,满足着旅客的不同需求。“15元盒饭”也是其中之一。这些基础服务的设置为的是让广大乘客能有一个美好而舒心的旅途,让广大乘客能有一个干净放心的就餐环境,让广大乘客感受到铁路部门的真诚与用心。
“15元盒饭”的定位是什么?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动车组上面的盒饭在不同地区会按照经济差别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15元、30元、40元、60元的盒饭在动车组上均会出现,而且,铁路部门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销售人员必须公平公开销售每一种餐饮产品;其次,我们应该理解,铁路总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在市场经济化的浪潮中不断转型成为一个企业,盈利必将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必然因素,铁路也不例外,销售人员在推销优质的产品同时,一方面为了给旅客带来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收创效,但其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性也将是存在的;最后,我们应该理性的面对“15元盒饭”事件。铁路部门经过长期调查发现,在动车上就餐的旅客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带食品就餐的旅客,另一类就是购买盒饭的旅客。由于车上旅客订餐多数选择廉价盒饭,而每列动车的供应量有限,不可能做到每位旅客人手一份,所以就会出现廉价盒饭售罄,高价盒饭还有剩余的情况,容易给人造成只卖高价盒饭的加息。
“15元盒饭”需要改变什么?在以高铁为代表的硬件设施提升下,铁路部门应把乘客的乘车体验放在一个更加优先的改革序列来加以重视,乘客的“获得感”强了,市场化改革才真正算开掘了源头活水。针对“15元盒饭”,铁路部门也可以从上游环节推进市场化竞争,降低非市场化的成本因素,同时确保铁路部门的服务标准得到执行,力促经营者提高服务质量,或许并不难实现“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
这样一来,铁路部门与乘客达成了“双赢”,何乐而不为呢?(王皎文)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