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铁路合作历经10年沧桑巨变达成最终合作意向,除了总理不遗余力的推销外,更重要的在于总理手中的张名片背后,是中国铁路强大的综合实力,而中国高铁则是这一实力的最好体现。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曾经一度把中国高铁推向了风口浪尖,一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更是让当时的铁道部成为众矢之的,而更为激烈的争论是中国高铁是不是太急于追求速度,甚至出现要不要发展高铁的讨论。是不是有外国势力引导暂且不论,各方面的批评和声讨无疑让铁道部背负了巨大压力。
5年后的今天,回顾当时的社会反映,无疑要给当时决策者的坚持鼓掌喝彩。如果当年在压力之下,没有坚持走中国高铁特色发展之路,而是响应片面和不理性的“民意”,放缓发展脚步甚至不再前进,中国高铁绝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与日本、欧美等国家一决高下的气魄,中国高铁用实际行动回应了流言和怀疑。当然,这一切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学发展的理念,更离不开国家和整个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再看看当今中国的汽车工业,如果能够借鉴铁路企业与国外资本的合作模式,也许早就能够制造出中国品牌的“法拉利”。还有我们的大飞机项目,虽说现在已经取得巨大成就并进行了试飞,但如果坚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发展理念,也许现在满天飞的已经不再是波音或空客,而是中国造。
中国高铁,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却代表了一个行业的高度,更是颠覆了欧美工业发达国家对中国制造的原始印象,也许现在的中国高铁标准还没被全世界认可,但每走出去一步,都是对中国标准的一次宣扬,不久的将来,国际铁路行业标准的起草者必定会有中国人的参与。
中国高铁,成就有目共睹,在艰难中一路前行,终到收获季节,与多国签订铁路合作协议,但在收获途中,也非一路坦途,既面临日本、欧洲企业的激烈竞争,更是有着地缘政治斗争的深刻因素,能不能走出东南亚,直达欧非,既是国家层面的一盘大棋,更是对中国铁路企业的大考,考的是国人的智慧和勇气,考的是铁路企业持续创新的能力(张康华)。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