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记者从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中国中车永济电机公司已自主研制出我国最高电压等级的高铁“中国芯”——6500V/200AIGBT模块,填补了国内在高压IGBT模块自主开发领域的技术空白,将改变国内高压大功率IGBT模块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高电压等级IGBT模块设计和制造技术。(10月24日,人民网)

时光荏苒,建国初期全国人民在吃不饱、穿不暖,生活贫瘠、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依然研制成功“两弹一星”,让“东方红”响遍全世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的关键因素。如今,我们的衣食无忧,物资丰厚,都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所以,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技人员坚于信而笃于行的创新精神,加快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迅速转型。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走向超级大国的必经之路。中国目前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科技创新能力上却与美国差距很大,甚至与邻国日本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中国企业面临最大的挑战不是别人,而是自身能否突破创新壁垒。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非常重视,曾多次提出到2020年中国力争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

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在科技研发人员的努力下,中国企业多次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从“神舟六号”宇宙飞船在设计之初模仿俄罗斯“联盟号”的设计理念,到实现自主创新。再从中国高铁起初延用德国、法国、日本技术,到“永磁高铁”、“中国芯”等核心技术的研制成功。使曾经的老师德国高铁,反过来要向学生中国高铁学习。这些技术创新成功的背后,是科技人员的辛勤付出和矢志不渝的努力,更是强大综合国力的体现。

我们在收获成功喜悦的同时,应该清楚的看到我国除航天、高铁等少数科技领域步入创新型企业的行列外,其它企业仍停留在“制造”阶段。即便是进入创新型行列的企业,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冲出持续创新的瓶颈,才有可能站稳脚跟。 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距离破产只有18个月。”因为他清楚地了解,不管多好的软件,18个月后一定会被模仿成功,并开发出更好的产品。所以微软坚持不断地开发新产品,让竞争对手无法跟随。因此,中国企业必须持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将产品做到极致,才能获得对手望尘莫及的核心竞争力。

不管怎么说历史将“中国制造”推到向了“中国创造”的转捩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主动出击,逆势而动,才能将困难踩在脚下,赢得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