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在大漠戈壁中“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在汪洋大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可见丝绸之路从来就不是坦途。但强烈的市场需求,让运送丝绸的驼队马队、装载香料的商船冲破层层路途艰险,蹚出了一条融通之路,可见丝路精神才是成就传奇的关键。如今,“一带一路”热潮说明,丝路经济带在中西部、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广受关注,可见协同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已悄然打开。

提到“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中国的产能过剩,需要有多条安全、快捷的通道把中国的产品以及过剩的产能外销出去,并同时解决能源、原材料进口问题。确实如此,但值得注意的是,从“一带一路”规划示意图重点圈定的省市来看:新疆地处欧亚大陆地理中心,广西成构建面向东盟区域国际通道的重要门户,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西藏则是加快建设南亚大通道、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可见,“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势必会带动城市人口和产业等要素的集聚,从而加速城镇化进程,甚至提升城镇化水平。“一带一路”对我国另外的一种重要战略“西部大开发”,无疑是一种促进,一种“被需要”。

虽然“一带一路”不只是“铺路架桥”、“建港修仓”,但是与中国高铁外交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更是有“共振”的效果。“一带一路”的目标是实现五通,而交通则是最基础的一个。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避免了内部的“肠梗阻”,更是能打通外部通道。目前中国出口主要通过马六甲海峡等出海,其过于单一、受限。而通过新疆走西亚、中东到欧洲,通过云南走印度到非洲,通过广西走南亚、东盟从泰国出海等都可以绕过马六甲海峡。因此,高速铁路跨国联运加互联网的模式为“一带一路”提供了快车道。丝路沿线地区和国家的暂时落后,很大的原因在于与外部市嘲通路”不畅。铁路大通道解决了“一带一路”的后顾之忧。在铁路的带动下,更好地促进与国外的合作共赢。

古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虽然我国高铁的建设和运营经验丰富等极具竞争优势,但没有平台没有政策,发展就没有那么快速,高铁出海也没那么顺畅。所以,“一带一路”为高铁产业链出口提供了一个契机,很多高新技术得到了世界多国的认可。不仅如此,两者的“共振”效果更是不可小视,从细微处来看,也很好地缓解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如提供了更多小语种的岗位等。

“一带一路”势必将推动中国铁路“大放异彩”,而中国铁路也将为“一带一路”的发展合作“牵线搭桥”。我们看到了契机,看到了愿景,更感受到了“挥之不去的丝绸之路想象”。(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