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声声汽笛长鸣,应用于我国首条中低速磁浮交通线路、由中车株机公司自主研发的中低速磁浮列车“追风号”,从长沙磁浮南站缓缓开出,最终成功完成试验段正线热滑试车,该车凝聚科技美感,平稳地行驶在道岔上,全程无噪声、振动等异常。这标志着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的中低速磁浮交通工程化应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10月14日《中国青年网》)

作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项目,长沙高铁南站至黄花机场中低速磁悬浮轨道交通项目途径长沙市雨花区及长沙县,全长18.7公里,设计时速为120公里,是目前城市轨道交通中最先进的技术,相对于轻轨和地铁等来说,具有环保、安全性高、爬坡能力强、转弯半径小、建设成本低等优点,非常适用于城市市区、近距离城市间和旅游景区的交通连接。

磁浮列车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电磁力抵消地球引力,通过自动控制手段使车体与轨道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隙(悬浮间隙约为1厘米),使列车悬浮在轨道上运行,消除了轮轨摩擦与冲击,与普通轮轨列车相比,具有磨损小、噪声低、振动小等特点。同时,磁悬浮列车车体相当于是“抱”在轨道上运行,和路基一体化,因此绝对不可能脱轨,安全系数也比地铁和轻轨要高上许多。

自1922年德国工程师赫尔曼·肯佩尔提出电磁悬浮原理以来,人类在提高交通运输能力适应经济发展上的追求从未止步,在今年的4月份,在日本实验线路上进行试运行的磁悬浮列车就创出了最高时速603千米记录,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上最快的铁路。我们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引进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1月4日,由中德两国合作开发的世界第一条商业运营的磁悬浮专线在上海开通,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0公里,仅次于飞机飞行速度,连续运行12年的经验再次向全世界宣告了磁悬浮技术的安全性、经济性、先进性无可比拟,也为我们国家带来无法估量的经济效应和政治效应。时隔12年,磁悬浮技术由更高速度开发应用为中低速,建设成本相较更低,更加适应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也为世界轨道交通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从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从电力机车到高速动车,铁路技术虽然一直都在飞速发展,但仍没有逃脱“火车轮对”的桎梏,而磁悬浮列车则为铁路的发展提供了更大更快更广阔的空间,无疑将成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典范,引领着交通运输业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奋勇前行。(文/赵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