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近14亿人口,节假日里出行的人数总能达到3、4亿人,这么多人都涌出来,公路堵车成为了常态,不仅影响旅客出行的心情,而且浪费时间,只有多修建高铁,分流旅客,才能让公路不再那么拥堵,而且,高铁的速度普遍都高,设施又设置的非常方便而人性化,乘坐高铁成为了一份享受
近来,“抢高铁”成为一时热词。一些地方围绕高铁走线、设站出现“争路现象”。对于一些城镇而言,通了高铁,就成了“项链上的珍珠”;没有高铁,就是“项链旁边的石头”。公众和地方政府,正是看到了高铁对经济社会发展巨大的带动作用,才会在这个问题上上下呼应,形成合力。这样的热情可以理解,这样的干劲也值得点赞,当然,前提是要不违法、不违规,不搞暗箱操作、利益交换的那一套。
高铁资源毕竟有限,一条高铁如何走线设站,应该有科学规划,不可能只要是呼声高、关系强,就不顾高铁自身的合理性,这个也是必须看到的客观事实。现实中,为了“抢高铁”,也确实产生了一些问题。 比如,有些地方通过各种关系“争缺到高铁站,结果离中心城市太远,让高铁变成了“慢铁”,多赢变成了多输;再比如,在抢高铁的过程中,相邻县市“反目成仇”,从民间到官方都产生对立情绪,同样也不利于协调发展。
高铁不仅仅是带来游客、带走特产,如果只是从人流物流的角度理解,那不是重视高铁,而是看轻了高铁。经济基础怎样,产业格局如何,直接决定了高铁效应能不能最大化。而从简政放权到文化建设,投资环境的改变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又怎能单单指望一条运能有限的铁道?只有把高铁放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盘子中去考量,才不至于头脑发热甚至买椟还珠。否则,即便抢到了高铁,也不过是成为列车时刻表上的一个符号而已。
近两年来,高铁不断建设,已经逐渐联网成片,假如假期稍微长一点的,就可以合理设置出行计划,多旅游几个景点。充分利用有限的假期让自己玩痛快,今年或许是到北国去看日出,明年就有可能去南方游泳,有了不断开通的高铁,让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而从公路、航空出行,一切就成为了未知数,公路的拥堵会让你不断修改出行计划,而航空也会因为天气等因素而导致计划搁浅,国家不断支持高铁建设,就在于高铁可以实实在在的把民意抵达百姓心底,进一步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