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刚刚过去,趁着假期,不少市民都和家人一同选择搭乘火车外出旅行。而在不少乘客随身携带的物品中,却有不少物品是列车上不能携带的。昨日,记者从成都铁路公安处获悉,国庆7天,成铁公安共查获危险品3519件,对241名乘客进行了行政罚款。(成都日报10月9日)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铁路交通运输日益发达,国庆长假期间铁路旅客发送量再创新高,总计发送旅客9879.9万人次。面对如此庞大的客流量,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成铁公安在国庆期间共查获危险品3519件,成效显著,但成效的背后则令人欢喜令人忧。喜的是消除了出行隐患,保障了旅客安全。忧的是查出的危险品之多,人们安全出行意识之淡保

铁路部门一直强调禁止携带危险品乘车,为何车站还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危险品?笔者认为,一是部分旅客对于“危险品”的定义模糊。何为危险品?铁路规定,凡受到摩擦、撞击、日光曝晒、温度变化或遇到性能有抵触的其他物品等因素的作用,能够发生燃烧、爆炸、中毒等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事故的物品,统称危险品。有些旅客由于自身原因,并对网络、报纸等信息接触少,以致于对“危险品”没有清晰的界限,无法正确区分所携的东西是否为危险品,也就“想当然,所以然”。

二是部分旅客对危险品的危害性认识不透彻。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存在一些“违禁品伪装族”,他们利用各种方法伪装好危险品,企图蒙混过关。殊不知,这些他们眼中“明智”的选择在现实当中却更似“愚蠢”。安检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旅客人身安全,而旅客在“伪装”违禁品的同时更是将安全隐患带上了旅途。要知道,国庆长假期间火车上人流密集,挤在一个小小的空间内,危险品保管稍有不慎不仅危及自己的生命,更将列车上其他旅客的生命安全置于危险境地。

那么,在危险品环绕的今天,如何保证旅客安全?笔者认为,防范危险品上车还需各方努力。铁路在不断加强安检力度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宣传力度,进入小区、工地等地进行宣讲或者通过屏幕投放等方式普及危险品知识;社会媒体应及时报道相关新闻,让人们意识到危险品对公众安全的危害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旅客本身。应不断加强对危险品的认识,提高安全出行意识,若不明白所携带物品是否为危险品,应及时联系工作人员协助解决。同时也要互相监督,发现有其他旅客携带危险品及时善意劝告,共同维护好乘车安全。

不带危险品乘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命和安全,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生命的体现。为了自己和他人,不妨多一些冷静与理智,少一些任性和私心,自觉遵守铁路规定,让旅途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