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9日,郑州一位老人倒地后流血,无人敢扶,过路市民拍照作证后,开始拨打110和120,现场一些爱心市民也走到跟前进行救助,拿着卫生纸为老人擦脸上的血迹。
先取证,后帮扶,听起来总让人觉得少了点温暖的味道,多了些世俗的炎凉,但这总归还是好的,到底还是有人肯上前伸手相助,相比于河南开封暴雨中倒地无人敢扶而死亡的老人,这位老人,或许还是幸运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扶与不扶变成了一道选择题,面对需要帮助的人,人们纠结、犹豫,总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才能做决定,究其根源,是社会上“撞人”与“讹人”的事件,让我们分辨不清真伪,我们仿伄进入了一个“防不胜防”的圈套之中,扶也不对,不扶也不对。
近年来屡屡出现的“扶人被讹”事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扭曲人们的价值观,直接的后果就是当有人需要援助的时候,民众不敢再去援助。这是近期发生的两起事件:河南省郑州市16岁少年小李收到一张法院传票,传票显示小李卷入了一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而这起事件最初被定性为“郑州16岁少年称扶老人被讹,遭索赔25万”,经过层层认定,此事目前仍处于僵持阶段。另一则是女大学生小袁骑车遭遇一老人倒地,老人受伤后她拨打了120,随后老人指认小袁撞了自己。十天来,“撞了”还是“没撞”依然没有定论,双方各自寻找目击者为自己作证,让事件演变为一场各说各话的罗生门。熟是熟非,我们且无定论,但这两起事件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大家都学会了明哲保身,人人坚定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事理念,我们都成了冷若冰霜、自顾保全的局外人。事情总是向着我们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诸如扶老、诸如让座。这些本是温情的小故事,却一再的演变成不可开交的事故。由不得人心寒。但我相信,这些,都只是个例。
从小,我们就接受诸如敬老爱幼、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传统教育,这些都是单纯的、美好的字眼,能成为这样的人是光荣的高尚的受人尊敬的,我们的社会也一再的弘扬这种传统美德。扶与不扶,不归道德负责,也不归义务分管,它是情份、是本分更源于我们每个人的良知。
我们终究都会老去,也终有跌倒的那一天。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有温暖的手伸向我们,有关爱的话语安慰我们,没有犹豫与纠结,处处充满正义与力量。这样温暖的画面并不遥远,只要从我们现在做起,将爱与温暖传递下去,我们终将收获更多的爱与温暖。(张单)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