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报道不时出现在新闻媒体上。在较为敏感的首都副中心的选择上,环北京地区的河北、天津所属部分城市一度争得不可开交,但目前传出的消息是花落通州,这也和最初的猜测相符合。 毕竟作为北京下属的一个区,通州的交通便利条件还是要胜一筹,此外也有户籍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而在最近中央提出关于去北京“首都功能”的产业转移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轨道交通被确立为核心内容,业界称之为“轨道上的京津冀”。

据悉,京津冀城市群由一核、双城、三轴、四区、11个节点构成,这些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主要通过城际铁路和国家干线来实现,解决京津冀区域的交通问题必须合理衔接四层轨道交通网络。

这里提到了合理衔接四层轨道交通网络,这应该是四层轨道交通网络说法的新鲜出炉。一般而言,轨道交通无外乎城市地铁、城际铁路和有轨电车等。但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势必要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并带有试验性的探索模式。那么就让我们看看这四层轨道交通网络到底都的是什么?

引自相关资料所述,第一层为干线铁路网,主要依靠现有的铁路,负责沟通150公里及以上的区域。第二层为城际铁路,最佳运行距离为70至150公里。第四层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地铁,一般长度为30公里左右。较为新颖的当属第三层,为解决30至70公里人们出行需求而建设的轨道交通。

为什么要建设第三层轨道交通,这要从地铁的特性说起。地铁列车通常时速为35公里/小时,车站间隔为一公里,发车间隔5分钟左右,主要为解决短途旅客出行需要。如果用地铁列车模式去河北,路上晃荡2个多小时,这显然不合时宜。因此就需要在地铁列车模式之上,建设更适应跨区域中短途人们通勤出行需要的轨道交通。

可以看出,在服务跨区域中短途旅客出行上选择上,第三层轨道交通网络在定位上有相当的针对性。这也是由北京逐渐去首都功能的发展思路所决定的,既能将不属于首都功能的产业与北京拉开一定的纵深距离,又不能让这些疏散出去的相关从业人员产生心理上的边缘化感觉。这也是介于城际铁路与地铁的最大不同,据悉这样的样板示范线已经确定为平谷线,全长72公里,其中约22公里穿越河北。

京津冀一体化全方位轨道交通,为我们展现出一副跨行政规划协同发展的样板模式。对于国内其它相类似地区经济带城市群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启发性,这应该可以看做是未来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方向。(李永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