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午,一列从湖北武昌出发的动车驶出才5分钟就因设备故障“趴窝”了。故障发生后,车厢内的空调也停止了制冷。密闭的车厢一下成了“蒸笼”。乘客们“蒸”了一个半小时的“桑拿”之后,有人情急之下砸破车窗通风,还有人下车透气。(6月26日光明网)

看到这则新闻,不由想起前不久,东航MU2036因下雪被延误航班,乘客强行打开3扇逃生门,阻止飞机起飞;开霸气车的四川女司机玩乌龙,被暴打的场景;此次因动车设备故障问题,又演变成砸窗现象。

这些现象的出现,表面上看是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得已而为之,如果细想一下,与当下网络神逻辑不无关联,城管和小贩冲突,城管错;普通人冲突,有钱一方错;医院和患者冲突,医院错;(患者是官员)老师和学生冲突,老师错;(爸爸是官员的学生);政府和群众冲突,政府错;俩无赖发生冲突,不会发微博的那个错。总之,鸡蛋与石头发生碰撞后,永远选择站在鸡蛋那一边,这些神逻辑的应用而生,在自然不自然中,形成了 “中国式”的一种焦虑。

动车临时出现故障,公众都会给出一个定语,不是铁路部门主观故意行为。当动车故障发生后,我们从报道中看到,铁路部门一方面作积极的应急抢修,另一方面也在细致的做好旅客安抚工作,在安全许可的条件下,也打开车门通风,降低车内温度。但这名旅客因自己的亲属发生不适现象时,就怒砸车窗来达到自己降温的目的,很显然这种个体现象的发生,理由之一就是归结于铁路部门的错。

动车是国有财产,我们抛开责任追责一面,单纯安全角度考虑,故障排除后,动车还得继续前行,但车窗被砸坏后,在途中短时间内,肯定是无法修复,200公里以上的速度,形成的风力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也看到动车运行后,列车乘务员不得以用木板档风。

当我们看到这个场景时,作为普通民众,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又会作何感想。出门在外什么最重要,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最最重要的是安全而不是其他。作为民众是不是首先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当出现因车内高温,遇到不适现象时,动车内有乘务员,也有正能量的旅客,如果冷静的思考一下,拿出正确的求助办法,试想一下,当乘客的健康受到威胁,想信铁路工作人员不会置之不理,众人也不会熟视无睹、看着不管的。千万不能一时冲动,把自己的任性凌驾在安全之上。

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当前,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这种“中国式”的焦虑,考验着政府和国民双重智慧,不仅需要提高政府应急救援能力,更需要国人提高应急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