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铁网的铺开,高铁福利也被更多人认可。对于民众,高铁意味着便捷的交通;对于开发商,高铁就等于更高的房价;对于地方政府,高铁代表着政绩……于是,越来越多的关于高铁明争暗斗的戏码开始上演。地方越来越强烈的声音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一部分高铁线路的走向和站点的设置,但这多半是以牺牲经济性和科学性为代价。(4月25日 《中国经营报》)

众所周知,高铁已经成为新时期中国铁路的一张新名片,能够让国家领导人在国外进行推销,说明中国高铁的安全性能、技术指标、成本优势和其他国家相比都具有很强的实力支持,在中国高铁正在走向更高的世界级水平时,保证国内铁路建设运营安全才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国内高铁建设线路的加快,各地区不断上演城市之间 “高铁争夺战”是愈演愈烈,而早在沪昆高铁规划制定时,湖南省邵阳市争取在市区设站,但在和相邻的娄底市的竞争中处在了下风,于是出现了奇怪的现象:十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为此不少政府官员“舍身拼命”。最终,沪昆高铁同时在娄底和邵阳设站,但经过邵阳的车站是距离市中心70公里的邵阳北站。这种看似是为了造福子孙后代的考虑实际上是缺乏大局观念的一种表现,“事实上,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建高铁站,一些人口少、经济弱的地区高铁项目几十年也收不回成本,得不偿失,但地方政府会把争夺到高铁项目作为政绩,一些地方民众也认为‘会叫的孩子有奶喝’,所以争路现象越来越多。”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表示,由于地方的任意“搅局”,许多站点最终设置并不科学,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如果为了拉动地方的经济发展改变国内高铁线路建设计划,不仅造成高铁发展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整体发展。

一条铁路线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从经济性上看,在尽可能走直线的基础上,也要尽量靠近经济据点,靠近资源和人口聚集区;从安全性来讲,要经过严格的勘探和钻探,要考虑地质条件、环境条件等。在线路方案制定的过程中,专家组也会与铁总、沿线地方政府和地方铁路局进行反复协商,然后形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给国家发改委审核。如果因为民众的介入,地方的任意“搅局”,就能改变高铁线路的建设,那在后续的铁路建设中,这种情况是不是会愈演愈烈?再者说,随着国内后续铁路建设投资向地方和社会资本的放开,地方政府的话语权也越来越重,为了造福地方的子孙后代,他们是不是会把个人感情融入到铁路建设中去?

铁路发展牵扯到国家的发展大计,中国高铁要想走得更长远,保证安全才是首选。就像文章中写道的,如何在保障民众合理诉求的同时,确保高铁规划不被“社会活动家”搅局;如何在保障高铁线路合规性原则下,让更多人享受到高铁福利,这是未来高铁和城市建设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文/王守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