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率先由民间在当地组织多次签名倡议活动,希望沪蓉沿江高铁能经过荆州。而与荆州南北相望的荆门市,民间也充分表达了“湖北唯一不通动车地级市”对高铁的热切期盼。(4月20日《长江商报》)
从城市“被高铁”,到高铁“被争夺”,从现代城市“标配”高铁的发展后劲,到争不到高铁就“下课”的“执政民意”,当沿线城市发展因“高铁”的过境设站而获得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发展先机而“涅槃重生”时,高铁俨然成为改变城市发展格局的主要“操盘手”。
近年来,全国多地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了民间宣传和官方公关的相互角力。前有娄底、邵阳两地因沪昆高铁设站之争,官员明显感觉到的“民意”压力,后续的郑万高铁规划也先后经历了十堰、襄阳的“邻里之争”和邓州、新野的“兄弟反目”。“保卫高铁”、“保路运动”,全国各地已经明显意识到高铁能够为城市、为地域带来的更多的机遇和发展潜力,通过各种传媒渠道表达利益诉求,高铁也在部分民众眼里成了衡量地方主政人员执政能力的一把尺子。
在“被高铁”时代,人们看到了传统习惯“绿皮车”的减少,“吐槽”的是个人增加的出行成本,管理者苦恼的是增长不菲的财政负担和管理风险。而在“争高铁”时代,人们又看到了高铁的方便快捷,服务的温馨高端,更感受到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商机与成长。高铁一路走来,引领着人、物和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构建的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的交通生活圈,不仅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更在提升城市功能定位、拓展发展空间上表现抢眼。
在看到高铁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理性看待高铁“被争夺”的负面效应。民意呼声越大,失望风险的效应越强烈。国家每规划建设一条铁路,都是通过充分慎重的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的,会综合考虑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建设技术条件和成本条件的,既推动战略经济带的对接发展,又满足区域经济发展,让更多的单一化的现代城市转化为城市群,发展为经济带。但是,不可否认,民意可能改变决策,若强烈的民意之争让一个规划项目迟迟不能落地,无疑就成了科学发展的“绊脚石”。
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说,不管是地方社会,还是铁路规划部门,都要从国家战略大需求、经济社会更有利、发展布局更优化、区域交通更便捷以及覆盖人群更广泛等方面加以科学研究,从国家层面的大局出发,加大宣传力度,协调各方力量,最大限度地遏制“争夺”高铁乱象,让高铁“被争夺”回归到一个理性的轨道上来。(文/赵副民)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