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假期已过,尽管部分热门线路火车票依旧“一票难求”,但车票代售点前人头攒动的盛景早已不复存在,部分代售点售票量甚至降到历史同期最低水平。网络、电话售票普及后,去年底推出的预售期变为60天政策,对很多火车票代售点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经历了2015年春运的打击后,许多火车票“代售点”的信心已所剩无几,最后的希望也在这个清明假期被击碎。那么在这个“代售点”购票萧条的时候,互联网购票是否将一举取代火车票“代售点”?上世纪末才出现的火车票代售点,又真的会像绿皮火车一样,成为历史吗?
首先,火车票代售点由盛转衰,原因何在?网络购票、电话订票、自动售票机售票等多种购票渠道的介入如潮水一般冲席卷火车票“代售点“,使火车票“代售点”成了人们遗忘的角落。11年6月,12306网站购票业务投入使用;13年1月,网络购票、电话订票预售期延长至20天,代售点预售期为18天;14年12月,网络购票、电话订票预售期再度延长至最长60天,代售点为58天。这一系列政策出台之后导致的结果是:在经过前两天网站的一番厮杀抢票之后,留给代售点的可售票几乎所剩无几。另外,5元的手续费,更让火车票“代售点”毫无优势可言。足不出户,只需动动鼠标,几分钟就可完成网上购票,只要赶在火车检票前取票即可,省时省事,干嘛还去代售点多花那5元的手续费,便捷的互联网购票方式已经渐渐为民众所接受。
其次,两相比较之后,代售点真是鸡肋吗?当下,铁路的售票方式日趋多元化,在互联网应用的大潮之下,代售点已步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看来,火车票“代售点”也许是鸡肋,可是真相背后却真的如此吗?网络、电话购票确实方便,但这是基于那些熟悉网络、电话操作的人群而言的。实际上,不懂电脑、不能熟练使用手机和电话的大有人在,于他们而言通过网络买票并非易事。火车票“代售点”是对网络售票等方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是除火车站售票厅外最直接的一种购票渠道。存在即合理,代售点分布广泛,买票方便,不但不是鸡肋,还应加以扶持,特别是应该增加县城、乡镇的代售点。
由此可见,互联网多渠道购票虽然成为市民首选,但火车票“代售点”依然有人需要。如今互联网购票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互联网购票早已成为出行首选。可是,在这背后还有相对一大部分民众对这些新技术、新方式还很陌生,然而互联网等多渠道方式购票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必需品”,所以在面对这不可阻挡的时代发展趋势的时候,铁路部门应当在完善网络购票的同时加大火车票“代售点”的扶持力度,既方便广大市民出行,又服务于这一特殊群体,“双赢”的便民之措更应是铁路部门的首选。(文/彭嘉浩)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