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笔者在河南省济源市郊看到,煤运通道侯月线K31+400米(济源市沁北电厂)附近,建筑、生活垃圾堆放在铁道两旁。(3月7日 人民日报)
在城市郊区空地上,堆放着大量垃圾,而且每天都有新的生活、建筑垃圾等源源不断地涌入,每当垃圾堆积过量,就采取焚烧或填埋的方法以腾出空间——这不是个别地区的特例,而是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现状。
这样的垃圾处理方式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垃圾堆占用了大量土地,垃圾中的有机物在分解时会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严重污染当地空气。塑料膜、纸屑和粉尘也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并且垃圾还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影响居民用水安全,更会因为大量细菌的繁殖而传染疾病。垃圾随意堆积的危害真是一时说不完道不尽。
在这则新闻里,我们更应该重视到垃圾堆放的一条新罪状:既侵占了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又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如果有风吹起“白色污染”等垃圾飘至火车车头上,会影响司机瞭望视线;由于现在运行的都是电气化铁路,一旦有垃圾被风刮至电力线路上,可能会停电,甚至造成短路引发火灾!另外,该线路是运煤专线,所运送的煤炭等都是易燃物,一旦与这堆垃圾中的可燃物被“导火索”引燃,火势蔓延,势必形成漫天大火,严重威胁铁路行车安全。
《铁路安全管理条例》早有规定,禁止向铁路线路安全保护区排污、倾倒垃圾以及其他危害铁路安全的物质。条例规定如此详细,铁路部门对沿线的安全宣传教育也早已大力展开,可该垃圾堆放点不知是无知还是内心太“霸气”,无视规定仍然在该处堆放垃圾。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希望该垃圾堆放点在事件曝光后,积极采取措施,及时将垃圾妥善处理。也希望该城以及其他城市管理部门引以为戒,改变“野蛮式”垃圾处理方式,加大投入与监管力度,鼓励推进垃圾分类措施的实行,让“放错位置的资源”重新实现利用,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对于无法利用的垃圾也不能随意焚烧和填埋,应集中起来,用于新型水泥等材料的科学生产,或采用封闭式焚烧、卫生填埋等环保、经济、操作性强的方法,让垃圾处理中的污染最小化。铁路部门也应当继续加强铁路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强化所管辖线路的安全巡查,实现铁路沿线美景与安全齐分享。
只有多方齐努力,让垃圾处理找到合适的出路,城市空气才能少一点污染,郊区环境多一点绿色,铁路运输安全多一分保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