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笔者在河南省济源市郊看到,煤运通道侯月线K31+400米(济源市沁北电厂)附近,建筑、生活垃圾堆放在铁道两旁。据了解,该处垃圾堆放点是济源市五龙口镇的一个垃圾堆放点,主要堆放从贺坡、尚庄、东禄寨和西禄寨等附近几个村运来的生活和建筑垃圾。大量的生活垃圾堆积在铁路沿线,严重威胁铁路行车安。(人民日报4月7日)
垃圾处理是个非常棘手的普遍性难题。一方面谁都不愿意在自家门口处理垃圾,另一方面巨量的城市垃圾必须及时处理,又普遍存在选址难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今日中国显得尤为突出。这是一个发展中的难题,必须用发展的方式加以解决。
垃圾围城,令人担忧的,不仅仅是现状的危急,更在于困局的难解。化解这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风险,需要基础设施投入,需要制度设计创新,更需要全体国人的自觉自醒。
一方面,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13亿多国人产生的垃圾总量不断攀升,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环保维权意识的持续增强,新建垃圾处置设施的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已接近饱和或超负荷。更隐性也更严重的问题是,由于过去对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认识不到位,许多只是经过简单无害化处理的垃圾填埋场,不仅成为让周边居民不敢开窗的臭气来源,更成为次生污染的发源地。
随意堆放垃圾已经不能容忍,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15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8%以上,因此,我国生活垃圾焚烧的投入将会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比例也会进一步提高。
但想要彻底改善垃圾围城,走出困局,政府责无旁贷。这不仅意味着政府要将更多的公共财政资金投向垃圾处置,要以更严谨的态度和更负责任的决策来制定垃圾处理政策法规、布局垃圾处置设施,更要求政府以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负责的态度,铁腕治理垃圾处理问题,把相关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企业要更加有所作为,把环保理念加入企业发展,企业想要持续发展,跟环保密不可分。最终需要的还是全民参与,只要我们每个人保持了一个绿色的环保心,穹顶之上,必是蓝天。(文/黄嘉慧)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