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高铁技术就是典型一例。(3月25日凤凰网)

高铁出国,已是人们所熟知的“旧闻”,然而,从被称为“世界加工厂”,到“中国创造”和“中国智造”走出国门;从总理出访东南亚、非洲、欧洲国家大力推介中国高铁,到与诸多国家达成高铁领域合作意向;从“高铁外交”成为一项新的外交形式,到资深外媒以《中国铁路想请全世界上车》发文盛赞中国的发展速度与经济活力,在以竞争力为首要评判标准的国际市场上,中国经历了由质疑到认可,由试探到信任的历程。

其实,不仅仅是高铁,中国在非洲的故事也异常艰难,但饱受赞誉。克服非洲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和医疗、生活设施匮乏的巨大困难,中国人走出国门,在非洲写下了坚忍不拔的中国故事。尼日利亚第一条现代化铁路、东非地区首条轻轨铁路、横贯安哥拉全境的本格拉铁路、连接非东海岸第一大港蒙巴萨和东非最大城市内罗毕的新轨……为当地人民出行带来了莫大便利,为非洲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如果说,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建的坦赞铁路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非洲乃至整个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形象,成为中国的一块“金字招牌”,那么,三十余年后,以新技术、新装备为特点的新型中国铁路再次走出国门,走进非洲,则成为中国“走出去”战略在非洲乃至国际舞台的“新名片”。

作为融合中国对外经济与外交战略成果的一个重要缩影,高铁外交打开了中国铁路产品和技术输出的一扇门。欧洲、非洲、南美、东南亚,中国铁路从这扇门走出,坚定向前。国际舞台是“丛林法则”的校场,也是国家实力的试金石。从“推销”高铁,到国际合作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参与国际工程投标,到承建项目;从整车出口,到国际货运班列密集开行、广受欢迎,中国铁路在国际社会获得的每一个认可,都离不开日益强大的国家实力,离不开他背后给予信任和支持的人民,更离不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这是一条用实力和信任铺就的路。

在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强调了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铁路、电力、通信、工程机械及汽车、飞机、电子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企业不仅要“走得出”,还要 “走得稳”“走得远”。一方面,要明确自身核心优势,寻找竞争力短板,进一步研究国际技术标准,让硬实力更“硬”,让中国设计、中国装备、中国技术标准和中国管理规范具备更高的国际水准和应用价值;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走出去”的软实力影响,不仅要充分了解和研究不同地区地域文化和行为习惯对产品的需求和影响,更要用高品质的服务维护好品牌的信誉度。唯有如此,不断提升软硬实力,才能赢得更多的信任,叫响更亮的名字。

走出国门,中国铁路是被重新定义的“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与中国铁路一起走出去的“中国制造”,是国家战略的践行者,需要更强劲的实力,也需要更多的信任、支持与理解。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纸言瑞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