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运已经落下帷幕,尽管“一票难求”现状依旧,但直至春运结束,在重庆火车票代售点前,昔日“长龙购票”的盛景一直没有出现。

通过新闻了解到,随着火车票售票方式的多元化,如今,到代售点买票的人多以外地农民工群体为主,还有一些不会网上购票的中年人。近年来,代售点销售呈现出严重下滑趋势,部分经营不善的代售点已经关门歇业,整个重庆市的204个火车票代售点都有着类似的命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有了更新更多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铁路部门更是不甘示弱,不断的创新改革,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每次都能抓住关键的转型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的第一代火车票是硬板式火车票,它的尺寸为57×25毫米,票面印有盲文。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深圳火车站率先使用计算机售票,车票也改为软纸式火车票。1997年,铁道部确定了计算机车票的统一式样。2007年7月起,沿用了100多年的硬板式火车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完全被全国联网的电子车票取代。凡是实行计算机联网售票的车站,都可以发售软纸式火车票。

从2008年开始,国内部分大中型城市的火车站陆续开始发售磁卡式火车票。2009年12月10日起,车票上的防伪条码更变为二维码。从2009年12月10日开始,全国铁路售票系统升级换代,车票下方的一维码防伪标记变成了二维码防伪标记,防伪功能更加强大。2011年6月12日起,京津城际率先试行网络售票,标志着中国大陆铁路售票首次进入互联网售票时代。

从以上的火车票发展更新能够看出,铁路部门紧紧抓住每一次机遇和挑战,完善自身的同时,更多的是方便广大旅客的出行。那么这次也不例外,网络购票的方便快捷,带来了售票网点的异常冷淡。但我相信,铁路部门一定能抓住这次机遇,迎头面对挑战,在这个关键时期,为适应市场需求,一定会在火车代售点的应用功能上做出关键的适应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