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杂志网络版3月2日撰文,详细介绍了正在积极推进“超级高铁”项目的三个团队。文章指出,在实施超级高铁项目的过程中,这些团队在技术和政治层面都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与汗水,相互之间还开启了新一轮“太空竞赛”。另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加州风投企业HTT在2月26日透露,该企业预计在加州建造连接洛杉矶与旧金山的超级高铁实验线,即传闻已久的Hyperloop。对普通中国民众来说这个新闻并没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地方,毕竟以“超级”作为前缀的产品我们见识过太多了,这些所谓的“超级”产品,多数变成了噱头或笑柄,而炮制“超级”名号的人也成了大忽悠。在这种语境下,如果有个人说他准备设计建造一种铁路,“两站间通过真空管道相连、磁悬浮、时速1200公里、低摩擦、低耗能、主要以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快如飞机、价格亲民、不受天气影响”,多数人都会以为他已经超越了忽悠的范畴,肯定是疯了。但关心了解互联网科技的人都知道,提出这一构想的人是埃隆·马斯克,这个被称为现代钢铁侠的科技巨子,是网上最大支付公司paypal、私人航天企业spacex和电动超跑特斯拉的CEO,是美国最大的私人太阳能供应商Solar City的董事长,是一个技术狂人也是资本巨头,属于“肚子里有料、口袋里有米”的那类人。因此,超级高铁Hyperloop的构想不再是个异想天开的笑话,而是可以付诸试验的超时代产品。在众多人看到这则新闻表示不能理解1200公里时速意义的时候,笔者想到了初次乘坐350公里高铁时的体验:车窗外极速倒退的房屋树木、车身尖锐的呼啸声、干净平稳的车厢,三者构成了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情境。笔者乘车之前对于高铁的各类疑虑、猜测一扫而光,只想好好感受时速350公里的别样体验。而今天谈论时速1200公里的“超级高铁”Hyperloop,带给我们的显然会更多。借用近几年最热的一个词“用户体验”,“超级高铁”带来的极速用户体验与飞行器大不相同,一旦得以实现,将会改变人们的出行观念。“超级高铁”Hyperloop将“火车”或者说“轨道交通”从传统的机械工业品类变成了具有未来色彩的互联网新锐,在挑战轨道交通速度极限的同时,也给我国的高铁从业者带来了思考:我们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诸如“超级高铁”这样理念超前的产品?是否当下暂不需要我们就可以停留在今日中国高铁的功劳簿上,歌颂一下高铁,感叹一下时过境迁、当年火车慢?
不!超级高铁的出现,是对轨道科技的致敬,是对空气动力学知识的一次试炼,是对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未来产品”的一次尝试。时速1200公里、全密闭真空环境、豌豆荚仓、太阳能供电……“超级高铁”Hyperloop是如此特立独行、如此惹人争议,它的过度超前使它面临极高的失败几率,而一旦失败,它也许会被搁置放弃,甚至会成为许多人口中的笑柄,但对于我国高速铁路从业者来说,它却是一次冲击、一次挑战、一次启迪。
超级高铁Hyperloop首先带来的对传统轨道交通设计理念的冲击,两个关键词“磁悬浮”“真空管道”与当今主流高速铁路采用的几乎完全背道而驰,对我国高铁设计人员来说,“磁悬浮”带来的是成本和工艺难度的大幅提升,对乘客与列车本身而言,“真空管道”带来的安全风险又与施工难度一道,成为了普及推广的瓶颈。但就这个理念而言,无疑是超前的、有试验价值的,真空环境中列车速度不再受摩擦力阻碍,平滑的一次性动力得以持久延续,直观感受带来的震撼将超越课堂上老师对“力学”“动力学”的讲授。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超级高铁”一旦得以实现,谨慎地说,即便在技术上有妥协的前提下部分实现,都将对我国的高速铁路带来严峻的挑战。我们现在实施的中国高铁“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计划,向外国输出的不仅仅是标注着“made in China”的钢轨和列车,更是具有完整的知识产权、科技创新、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的“中国创造”的理念。科技总是在进步的,一旦我们躺在中国高铁的功劳簿上放松了对轨道交通更高科技的探索与创新,就很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下风甚至失去竞争力。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百亿、千亿的轨道交通市场,多年艰苦研发制订的“中国标准”将必然被“超级高铁”这类更先进技术产品所更替,而那时候再喊“狼来了”,或者去修补空荡荡的羊圈,就为时太晚了。
总而言之,“超级高铁”对中国高铁从业人员带来的,将不仅是理念上的革新,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成为研发人员科研快马后的有力一鞭——鞭策着我们不要放低眼界、不要盲目乐观、不要停下攀登的步伐,只有建立这样的认识,才是对“超级高铁”最好的回应。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