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春节假期已经结束,返程又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春运买票难、春运回家难、春运返程难”可谓春运“三大难”,可以说这些难题一直是部分国人的魔怔。虽然交通系统一直在增加运力,可要在根源上解决春运难题却还需均衡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况且交通设施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可以说彻底解决春运难题尚需时日。

所以,笔者认为解决春运难题应该标本兼治、相辅相成。其一新建交通设施,倡导异地过年,为春运难题治标;其二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逐步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为春运难题治本。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回家过年的思想深深印在中国人的心中,一到春节无论身在何方、人在何处都要赶回家里和家人一起共度春节,出行人数的骤然井喷,让本不宽裕的交通几近瘫痪,春运难题也就由此产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内地、沿海区域发展不均,南方、沿海地区飞速发展,内地的人们开始走出家门南下淘金,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交通也就变得越发的拥挤。

笔者常常思考,“春运回家难、返程难,大家干嘛非要回家过年呢?”一方面是回家过年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应该是在外过年的气氛不浓郁,或者说没有归属感,只是把自己当做城市的“局外人”,认为自己只是建设城市的“临时工”。所以,如果让大家从心理上把自己当做“城市人”, 从心理上接受“在哪过年都是过年”,形成“异地过年”的氛围,出行的人数就会减少,交通压力也就自然变小了。

也许有人会说笔者站着说话不腰疼,照此说取消春节还来得更快些,连春运难题都直接解决了。其实,不妨将异地过年当做“变相”过春节的新模式,重点宣传春节意义,帮助更多务工人员异地过春节,避免反复“搬迁”的累赘。如何让异地过年逐步深入人心,笔者以为须着手以下几点。

第一,增加公益宣传。每年春节前夕,各大媒体几乎都会推出以“回家过年”为主题的宣传,内容感人至深,煽人泪下,让本打算不回家过年的人有了四面楚歌的感觉,久而久之便潜移默化的成为回家过年的一员。所以在公益宣传中适当加入“异地过年”或者“在那儿过年都是过年”的节日宣传主题,给不打算回家过年的人吃一颗“定心丸”,给不想回家过年的人一个“台阶下”,给没有条件回家的人一碗“心灵鸡汤”,让大家从心理上接受异地过年。

第二,政府参与其中。俗话说:“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在异地过年没有年的气味,没有家乡的气味,也是很多人不愿异地过年的原因,所以政府或企业在打造春节文化及节日氛围时,也应考虑外来人员。以经济特区深圳为例,很多北方人来这里工作,也有很多人春节不回家过年。所以,属于南方的深圳可适当的在北方人员集中的地方举办北方民俗文化,给异地过年的人增加一些“家”的味道,不仅可以缓解春运压力,也可缓解深圳春节用工荒的难题,一举两得。

第三,拓宽过年方式。一方面有条件的人可将家人、亲友接回异地过年,感受一下异地的春节文化亦不失为一个多彩的新年;或者类比“集体结婚、旅游结婚”的活动,举办春节“异乡人一起过年”等活动,也别有一番风味。另一方面如今互联网技术已经的非常成熟,面对面视频聊天普及广泛,利用互联网和家人一起过年,既新潮,又洋气,也可免去来回的奔波劳苦,而且这样的问候方式在现在的年轻人中间已然受到追捧。

总之,在经济发展、文化开放的当下,用“异地过年”的新思想、新方式去传承优秀的传统节日,既致敬传统文化,又拓展丰富传统文化,还可缓解春运“三大难”的问题,一石三鸟,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