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走出去”,将为世界打开展示中国文化的一扇窗,也将促进世界文化和科技融合。高铁外交也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走上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相称的发展道路。

中国铁路是中国经济、社会稳定、巩固国防的定海神针,是维持国家统一的筋骨,历史上从没有哪一项发明能像铁路这样对世界产生如此速度和决定性的影响,许多产业因铁路而生,铁路使沿线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变迁。而今随着时代的飞速变迁,高铁的发展和修建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高铁外交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重大的影响。

12月1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泰国总理巴育宣布重启“大米换高铁”合作项目,颇受关注。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中泰铁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和《中泰农产品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

泰国铁路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该国目前使用的铁轨大部分建于100多年前,车厢设施陈旧,安全性差,200公里路程要跑5个多小时。与中国合作的铁路建成后,沿线火车时速将从现有的50公里提升至160至180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中泰两国商定,在原本合作的基础上实现“升级”。在19日签署的备忘录中,拟修建铁路的距离从去年商定的300公里增加到800公里,且全部采用中国装备、中国标准。这个项目的合作走过了幽暗峡谷,可谓中泰两国的一件喜事。从项目合作的意义来看,这件事情,必然是双方共赢之举。

所谓共赢,即是合作双方皆有所得。泰国铁路基础设施陈旧,需要修建。中国高铁技术的引进,是在原先基础上的加速度进步。在引进铁路装备和技术的同时,输出泰国的农产品,这有助于两国之间的贸易平衡,对于开拓泰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不无裨益。

海外高铁市场庞大,这是事实。中国高铁需要在海外市场长袖善舞,也是现实任务。但是有商机在,也并不意味着中国高铁就一定能够把握商机,其中的许多困难与挫折要有预估。国际市场的背后,存在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一点,在“大米换高铁”项目上亦有呈现。就此而言,高铁要“走出去”,且走得好,还有很多的准备工作要做。同时,也希望中国高铁能越走越好。(徐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