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动卧即将开行的消息出来后,引发众多网友持续关注。尽管8对高铁动卧在乘坐环境、服务等方面下足了功夫,也推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灵活票价,但高过机票的价格还是引来不少质疑。以“北京到深圳”为例,“四人包房”的动卧票价最低999元、最高2200元,而往返深圳、北京的机票优惠时仅需1300元。

令人望而生畏的票价,以至于有人惊呼:“坐得起‘高铁动卧’的那才是真土豪!”“姑娘们,遇到坐‘高铁动卧’的就嫁了吧!”“高铁动卧就不是给我们平民开设的!”

平心而论,网友的吐槽合情合理,但是即便是站在大众化的角度来看此次铁路“新政”,还未施行就被一些人划清界线,未免有失偏颇。让人不得不怀疑,我们是否身处日益月异的时代?新措施、新政策一提出就立即进行反驳和攻击,是否与我们所追求“创新”的目标背道而驰?

   此次增开多趟高铁动卧列车的举措,是继实施车票预售期延长至60天后,铁路部门又一次主动而为的市场化尝试。按理说,在半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内,接连推出便民举措,对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铁路部门来说实属难得!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这样差异化的服务举措本该是多元化社会所应呈现的状态。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提到“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从开行的区段来看,高铁动卧覆盖的几乎都是诸如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出行消费的个性化、多样化是有目共睹的。这达到了部分民众的出行希望,在快捷、安全、正点的基础上,还有更优质的享受需求。拿本山大叔的话说:咱不差钱!

客观地说,高铁动卧夕发朝至,有其特有的优势。相比而言,“红眼航班”的开行要受天气原因等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而高铁动卧不会受此限制。即便都是“急夜行军”,高铁动卧都是夕发朝至,人们可以很坦然舒适的休息,可以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时间,“红眼航班”却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今天的《经济日报》在提及高铁动卧的优势时,有一组数据对比,就能很好的说明问题。何况,一列动卧能运送630人,4对高铁动卧就能运送5040人,对于即将到来的春运大潮,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春运难,满足人们回家过年的需要。同时,这有利于充分利用高铁线路、装备能力,提高运营的效率效益。

也就是说,此次高铁动卧的推出,是铁总顺应市场需求、求变创新的一步新棋。

之前的中央经济会议对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很值得我们思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铁路部门来说,日益贴近市场、亲近民众的新形象以及不断推陈出新便民利民的种种“新常态”,也如出一辙。(文/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