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满足广大旅客的出行需求,自2015年1月1日起至3月15日止,铁路部门将在北京至广州、深圳间,上海至广州、深圳间,增开8对高铁动卧夕发朝至列车。车票自2014年12月20日起发售,预售期暂定30天。高铁动卧票价在国家运价政策范围内,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调整。实行三种票价:周一至周四、周六实行平日票价,周五、周日实行周末票价,节假日和客运高峰期实行节假日票价。(新浪网2014年12月14日)

近日,我国铁路部门在推出旅客运输产品方面频频亮剑,将高铁动车高速列车的触角伸到了我国大江南北,大有一番在我国广袤国土上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意味,当然铁路部门延伸高速铁路服务范围也是基于我们民众出行更加便捷的出发点。然而,事与愿违,在铁路部门风风火火地筹建我国铁路运输网络系统的同时,民众带来的更多是不理解的声音。退票新政一出,民众直呼退票成本过高,但何尝想过由此带来的购票便捷性;高铁动卧产品一出,民众又直觉票价太高,但何尝考虑到市场需求的存在。如果铁路与乘客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恶化,明天,谁为我们带来一张回家团聚的火车票?

铁路运输,本是社会运转离不开的一个职能部门,铁路和乘客更应该在春运来临之前相互理解,为何有时候两者反而处于对立面呢?极端情绪、先入为主,让乘客与铁路之间原本就紧张的关系更加雪上加霜。就拿高铁动卧产品来说,如果乘客们稍有点长远目光,就不会只看到产品初期带来的磨合问题;如果铁路运输产品足以取信于人, 乘客们也不会对高铁新产品避而远之;如果铁路部门与乘客之间信息对称,两者也不会处于长期的不信任困境之中。所有这些因素,才导致现在民众对铁路运输的不满情绪。从始至终,在这个困局中,铁路部门吃力不讨好,乘客有“车”不乘,双方都是受害者。

春运关系到我国的民生大计,很多人都会希望她秩序井然;反观民众对铁路的误解越深,两者都将得不偿失。重新正视民众对铁路的理解,不仅需要铁路自身的宣传与讲解,更加需要民众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形成理性的社会心态。近期,针对网上一些只看到事情表面、就事论事的评论声音,我们民众更加需要冷静思考,换位思考,不要一味盲从,还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围观心态。

铁路多为社会大众考虑,切实了解民众需求;民众对铁路的不懈努力少些抱怨,多些理解,双方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建立健康长久的运输关系。与此同时,铁路与旅客之间之间应该建立利益共同体,直至双方携手互利共赢。虽然这些想法目前还与现实存在差距,但是差距就是动力,期待随着铁路运输产品的不断推出,居民出行需求的不断提升,双方的关系在不断交流中相互理解并逐渐接纳对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铁路攻坚克难走向深化改革的道路上,民众的宽容如沙漠中甘泉支持着铁路改革向前行。铁路的改革天平,一直是在市场公平与社会干预之间艰难抉择。一边是铁路市场化进程中急需面临的公平竞争,一边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每逢春节团圆时,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就会呈现出人口迁徙的盛况。然而铁路旅客运输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春运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任何一项产品在市场上的生存周期中,哪怕是成熟期都不可能能够让所有人满意,更何况是初期。铁路市场改革需要社会全员参与,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都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完全有责任有义务去承担改革带来的阵痛,然后再去共享改革带来的成果,正是风雨后的彩虹才会显得格外绚丽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