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中非建设有限公司19日与尼日利亚交通部在首都阿布贾正式签署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合同总金额为119.7亿美元。这是目前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历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11月23日 新华网)
近120亿美元的“天量”订单,着实振奋人心,它不仅为中国铁路走出去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亦是中非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的体现。建成后,可提供2万至3万个固定就业岗位,并将促进尼日利亚的燃油运输以及各州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对拉动整个西非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该项目也将带动施工机械、机车车辆、钢材、机电产品等价值接近40亿美元的中国装备出口,。
然而,在耀眼的“成功签单”背后,却是巨大的挑战和沉甸甸的责任。首先,走出去是机遇,也可能遭遇陷阱。中方须从墨西哥临时毁约中国高铁订单中吸取教训,在走出去时,在国外投资建设铁路时,都要摸清合作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防患于未然,切实保证中方企业的合法权利。
其次,援建铁路建成后的运营状况是个隐患。与非洲很多国家一样,由于铁路技术及管理水平十分落后,尼日利亚现有的3500公里铁路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其全国超过70%的运力和90%的社会经济活动仍靠公路完成。因此,尼日利亚新铁路建成后能否健康运营,能否达到预期运输效果,运营期间能否盈利。这些都是中国铁路建设者需要深思和谨慎对待的问题。坦赞铁路就是前车之鉴。
在上世纪70年代,中铁建实施修建的坦赞铁路被视为中非友谊的象征。虽然坦赞铁路修建的质量和水准无可挑剔,但是坦赞铁路的发展之路并不顺利。由于管理体制落后,机车车辆严重失修,技术人才断层等问题,如今的坦赞铁路安全事故频发、列车正点率不足11%、铜矿运力仅达到设计的四分之一,以致负债累累,经营举步维艰。这条本该充满活力,支撑起坦赞两国经济腾飞梦想的长龙,却已老态龙钟,成为一种负担。社科院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指出:“我们长期以来对非洲援助实行"交钥匙"工程,即建成后转交当地管理,但坦赞铁路也体现了"交钥匙"工程的最大难题,即项目的后续发展难以为继”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铁路走出去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建成”层面,装备的出口和资金援助能够缓燃眉之急,却无法让其健康地生存、发展。在援建铁路开始运营后,中方人员应长期充当“智囊团”和“导师”的作用,参与运营管理,为非方提供技术和决策支持,帮助其走过最困难的“发展期”,将其打造成适应市场,具有经济效益,能自主解决问题,富有“生命力”的企业。只有这样,援建铁路才能与时俱进,为当地政府和人民谋更多的福利。
120亿美元的订单,如何能够实现真正的“共赢”,又如何让“共赢”持久?这是一道需要用“心”思考、探索和实践才能解决的难题。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中方在深入了解援建方基本国情,保证中方企业利益的同时,亦要把“交钥匙”工程做好做精,让中国制造的铁路在合作国家真正起到“大动脉”的作用。只有这样,中国铁路走出去的步伐才会更加稳健。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