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邮政局表示,从11月11日当天信息系统监测显示,实际业务量将高于预期15%左右。即“双11”期间,全行业处理的快件量将达到5.86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近70%。日最高处理量将接近1亿件,比去年同期增长54%,是今年以来日常处理量(3309万件/天)的3倍。(8月13日新华网)

“双11”购物狂欢节的再度上演,使网络抢购潮呈白炽化状态,随即出现的是各快递公司包裹堆积如山待送客户,激增的包裹量与人员的不协调及交通短板,致使众多快递变成“蜗牛快递”。笔者认为,打破快递瓶颈,单靠快递企业“半路发力”不能完全解决,仍需多方努力。

首先,消费人群对网购观念转变。网络购物在现今社会属于新潮事物,它以便捷、实惠深受大众喜欢,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完成。2009年,天猫(当时称淘宝商城)开始在11月11日“光棍节”举办促销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之后,商家通过不断变换马甲的眼球效应吸引消费人群主动消费。据媒体报道,“双11”期间商品价格较平时优惠幅度并不大,有的甚者比平时贵。既然如此,何必非要在当天选购,进行错峰选购,货比三家对自身利益更有保障。

其次,快递企业优化升级,品质合作。快递企业要善于与铁路、航空进行合作,通过优势互补,缩短包裹运输时间。“双11”期间产生的包裹达5.86亿件,如此庞大的量,经铁路开行电商班列会是一种立竿见影的办法。铁路运输成本低、运量大、安全、高效,完全符合快递企业经济效益要求。另外,当今我国高铁路网逐渐形成,高铁快递的出现对快递行业来说亦是一个利好消息,在保障人们出行的同时也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例如在广西,南宁铁路局管辖高铁已覆盖到许多市县,通过高铁运输,可以形成“公路——高铁——公路”运输模式,提高了快递运输效率。对于1500公里以上长距离运输,航空略占优势,但因商家地域分布情况,需长距离运输所占比例较低,因此,高铁运输较航空运输优势明显。快递企业与铁路部门形成合作机制,互惠共赢,利用高铁释放的红利更好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最后,社会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现今我国对快递行业监管还存在“无人区”,由此出现很多快递企业野蛮分拣、粗暴对待客户等现象。既要加强运输安全,也要加强服务质量上的监督,倒逼快递行业改善经营管理,苦练“内功”;另一方面,部分商家出现以次充好,先提价后降价现象,导致快递退货率上升,形成恶性循环。加大监管力度,能够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社会经济效益。

打破快递瓶颈,不仅是快递企业的事,也需社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消费者不盲目追求,不盲目跟风,错峰选购。社会加大宣传,加强监管、引导,促进良性发展。正所谓“众志成城”,集多方之力打破快递瓶颈指日可待。(唐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