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微信朋友圈的,一定对这类人不陌生:他们以“救死扶伤”为己任,专克“疑难杂症”,研究普通食材的“药用价值”,往往语出惊人,颇有“神医”风范,他们被称为“养生党”。可这些关于健康养生的信息,从“一天该喝几杯水”、“什么时候睡觉最好”,到“民间一百个不传之秘”,真的靠谱吗?为什么专家一再指出不少都是伪科学,还如此盛行呢?(11月11日《南方日报》) 

    “举头望明月,低头玩微信”,相信是广大网民的真实写照。不过,随着微信玩家越来越多,一些关于“伪养生”谣言类的“魔掌”正伸向朋友圈。诸如 “微波炉加热食物会产生致癌物”、“果汁与海鲜不能同吃”、“指甲上的月牙是健康晴雨表”这类与吃饭、睡眠、生理活动等相关,对于自己的每日生活中存在“可能的危险”的文章,常出现在我们的朋友圈列表中。“每天看完这些分享之后,感觉什么都不能吃、什么都不能用了。”就算看完之后没有分享这些文章,但其中的内容始终会成为同事茶余饭后的话题,所谓“三人成虎”,很多人也因此信以为真。

为什么谣言可以在朋友圈内横行无忌?其实,朋友圈的“伪养生知识”,也包括一些媒体上报道的各种伪养生大师的伪科学,之所以泛滥成灾,原因在于人们对健康长寿的需求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养生需求空前火爆。而面对这一新情况,大众传媒上专业的科普知识太少,真正的专家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没有及时跟上,而老百姓又需要,于是假的内容就趁虚而入。某种程度上,媒体不谨慎,专家不积极,以至于各种伪科学大行其道。

朋友圈是我们心灵沟通的地方,而在科学普及还没有规范的当前,如何才能不让朋友圈变成谣言圈?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圈里”的朋友对待“伪养生”知识要三思而后“信”,多加判断,不要轻信危言耸听的消息,在转发之前更要停一停、搜一搜,这样,伪养生知识才能不再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