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根据中国铁路总公司统一部署,10月15日零时起,全国铁路普速旅客列车正式开通使用旅客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简称客车列尾装置)。至此,全国铁路普速旅客列车运转车长这一工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的200余名运转车长也随着这次变革将转岗为列车员。目前,他们正在接受集体培训。“电子运转车长”上岗后,将更加精准地保护列车安全。(摘自10月21日网易新闻)
近日,运转车长“下岗”、“电子车长”“上岗”的新闻频频出现在网络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看到“电子车长”“上岗”释放出中国铁路装备技术日臻成熟的信号,也看到了中国铁路对安全管控的信心。
这信心从哪里来?从中国铁路的今昔对比中能找到答案。
首先看对待铁路的态度。1865年,一条由英国商人修建的1里长的“展览铁路”出现在北京城外,结局是这条短命的铁路被视为怪物而拆掉。如今国家大力扶持高铁发展,“四纵四横”八大客运专线形成高铁网络覆盖神州大地。从不知火车为何物,到高铁遍地开花,中国铁路从快速发展中能找到自信;再看起点。十九世纪末,英国全国性铁路网已经形成,而同期中国才动手兴建第一条铁路。人家已经远远领先,我们卧薪尝胆奋起直追。中国铁路从迅速崛起中能找到自信;最后看建设能力。中国最早的铁路——吴淞铁路由英国人修建。2014年1月,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速铁路——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铁二期主体工程完工。从被人家“帮助”到帮助别人,中国铁路从日益强大的建设能力上能找到自信。
充满自信的中国铁路如此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原因在哪里?
日益增强的国力是铁路发展的根基,政策的扶持、科研力量的推动为铁路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铁路人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
就拿“电子车长”“上岗”这件事来说,运转车长大多三四十岁,参加工作一二十年,在这场设备取代人力的浪潮中,他们面临着转岗的压力。长年守在车厢尾部,为列车的安全运行挥动了无数次小旗,岗位技能早已化入血脉,作息已经适应了车上车下的辗转。在运转车长休息的狭小空间,他们伴着无休止的噪声,青春悄然流逝。列车安全停、发,保证旅客顺利抵达目的地是他们的使命。没有赞歌,没有鲜花,日复一日,却不曾想在铁路技术装备的革新中,他们要离开岗位。下一个岗位去哪里,他们服从安排。从头学起,从头干,他们无怨无悔。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一如做“尾司令”一般,兢兢业业,为铁路事业贡献毕生的力量。
在中国铁路发展的进程中,每一个铁路人做出的贡献如同一滴水,无数的水滴汇成海洋,载着铁路大船乘风破浪驶向世界领先行列。在人人赞叹科技进步了不起的同时,请把目光投向默默无闻的铁路人,祝福他们在改革的浪潮中找到新起点、创造新成绩。(李娜)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