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在人声鼎沸的包头乐园中,郭金柱一手牵着兴奋不已的儿子,一手紧紧攥着手机,生怕错过了车间的电话。习惯了宽大的对比服,郭金柱边走边嘟囔着穿着夹克不自在。爱人打断了他的牢骚,托行人在高耸的摩天轮前拍下了一家三口十年来第一张全家福。

36岁的郭金柱,有着古铜色的脸庞,常年奔忙在线路上的他看似已过不惑,手上的厚茧与眼角的皱纹与他一起在管内最艰苦的地方共同成长。2002年他从部队转业入路就来到了段管内设备维修任务最重的包白线。2009年,包西线开通在即,郭金柱又与工友一道在严寒和风沙中完满完成了设备精调作业。今年3月,在包西线提速140km/h施工中紧张备战的郭金柱被调往新成立的古城湾线路车间客线工区担任工长。能够驻守在全局首条客运专线上,既让他向往动车的到来,也让他倍感压力。他所在的工区肩负集包线在包头东站的岔区维护,管辖设备多、底子薄,要确保设备质量达标,每个工作日就必须完成三个天窗的作业任务,而且集包线作业时间全部为凌晨0点至4点30分间。作业完毕休息不到五个小时就需要起床为第二天凌晨的施工做准备,去现场调查工作量,周六日也被值班、轨检车分析和研究整治方案填满,郭金柱在每天十余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中一干就是五个月,特别是今年9月,施工任务重,他和工友没有休息一天,连续30天的黑白颠倒,让他连赶回去与家人一起吃顿饭都感到莫大的幸福。

他自己仔细的计算过,在离家170公里的包白线工作时,他回家需要4小时,每周能和家人共处30小时,在距离家100公里的包西线工作,他回家需要2小时,每半月能和家人共处20小时,在距离家2公里的客线工区,他回家只需要20分钟,但每次回家的时间都以分钟计。集包线的施工特点决定了每天作业完毕都是凌晨时分,回家就会将熟睡的妻儿惊醒,郭金柱不忍打扰家人,只能在漆黑的夜色中向家的方向远眺,在工区的硬板床上补充睡眠。等他午间醒来,又要开始忙碌直到傍晚,回家匆匆吃完饭,他又要赶回工区组织工区班长开会。

记得刚得知郭金柱要调回包东工作时,一向节俭的妻子噙着眼泪做了一桌子的好菜,庆祝夫妻二人终于结束十余年的“双城生活”,谁知深夜里温馨的灯光下依然是妻子形单影只。离家越近但回家时间越短的矛盾让郭金柱满怀对家人的愧疚。年过花甲的父母周末总会从沼潭赶往东河,帮他处理家务。他的岳父瘫痪卧床多年,他却不能在床前悉心照料,只能抽空帮着洗洗衣服尽一份孝心。为了支持郭金柱的工作,他的妻子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家里的一切事务都一人包揽。今年5月,郭金柱挤出时间,第一次在孩子学校的家长会中露面时,才解开了班主任心中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的误会,而这个并不复杂的误会却持续了整整五年。孩子从小就习惯了父亲不在身边的生活,当刚上小学的儿子羡慕的看着邻居节假日带着孩子外出游玩,第一次向郭金柱提出了要求:“爸爸,我期末要是考第一您能带我出去玩吗?”而此时正值包西线设备整治正忙,郭金柱无奈的让儿子等自己忙完这一阵,结果直到今年十一,郭金柱一家人外出才成行。返程途中,当他问及孩子最喜欢哪个项目时,孩子脱口而出:有爸爸的地方最好玩。孩子的回答让郭金柱不禁热泪盈眶。

2014年是郭金柱辛苦付出的一年,同时也是收获颇丰的一年,他管内的设备在他和工友的精心养护下线路TQI值达到了4,设备动、静态检测优良率均为100%,为集包线提速200km/h奠定了基础。他发明的Ⅲ型弹条拆装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有效压缩了作业时间。仅2014年,他就荣获火车头奖章以及2013年度的局先进生产者、局优秀共产党员、三创三无安全标兵等多项荣誉。就如同他的名字般,郭金柱成为了夯实铁路运输安全基础的中流砥柱。(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