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孟庆庆近照
作为一名铁路大修人,在路上是一种生活状态。我知道未来还有许多稿子将在路上完成。与办公室相比,在路上写稿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我却由衷地喜欢这种感觉,因为这样会让我和一线职工身离得更近、心贴得更紧。
2011年早春时节,当我离开了工作多年的三棵树机务段,来到哈尔滨工务机械段,成为一名大型线路机械司机后,我工作的地点从工厂车间变成了北疆大地上绵延纵横的千里铁道线。奔波在路上,成了那段日子里工作和生活的常态。工作之余,我曾在喧嚣的网吧里写过稿子,这些稿子又有幸登上报纸。于我而言,那些在旅途中完成的稿子,是我关于人生的一份珍贵的体验和感悟。
后来,通过公开竞聘,我成为段党办的一名工作人员。平时,因为工作的原因,我需要经常往返于段部和工地之间。每年开工后,单位的施工车间遍布全局管内各地,可以说,从巍巍兴安岭到茫茫草原,只要有铁道线的地方,就有铁路大修人的身影。于是,我的许多稿件依然是在旅途中完成的。
前年夏天,单位在大兴安岭深处的乌尔旗汗召开大型养路机械现场会。参加完会议后,我乘坐一趟站站停的慢车返回单位。有一段路程,车厢里几乎没有别的旅客,耳边只传来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那种感觉令人难忘。
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放在面前的小桌上,我开始写稿。思路偶有打断时,就看看窗外的风景。列车在山岭间飞驰,键盘轻响,文字像一个个小精灵随着电脑有节奏地晃动,再聚拢在屏幕上,写稿让旅途不再寂寞。当旅客渐渐多起来,车厢里越来越喧闹时,稿子也接近尾声了。写完了,合上电脑,我继续看窗外的风景。
还有一次,我在旅途中构思一篇稿子,但思路不是很顺畅,于是我向窗外望去,正看到一队穿着红马甲的身影在烈日下忙碌。这里正在进行一项施工,我的大修兄弟们就这样隔着车厢和我擦肩而过。突然一种难言的感动从心底升起,思路很快顺畅起来。
去年深秋,我到隧道大修车间采访,在有着百年历史的兴安岭隧道深处,我深刻感受了隧道大修施工的艰辛和不易。晚上返程时,列车正好路过白天的施工处所。隧道内的阴冷潮湿、震耳欲聋的噪音、漫天飞舞的烟尘以及工友们的那份淡定从容和豁达乐观,如同一个个电影镜头,又在我的脑海中重现。这些场景鞭策着我赶快拿起笔,记录下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在颠簸的旅途中,我用圆珠笔在记事本上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小通讯 《在兴安岭隧道深处》。
后来,这篇小通讯分别刊登在了《人民铁道》报和 《哈尔滨铁道报》上。
作为一名铁路大修人,在路上是一种生活状态。我知道未来还有许多稿子将在路上完成。与办公室相比,在路上写稿有许多不方便的地方,但我却由衷地喜欢这种感觉,因为这样会让我和一线职工身离得更近、心贴得更紧。
孟庆庆文并供图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