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少年读书曾经读过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作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巴山,就是大巴山脉。位于我国西部,是陕西、四川、湖北三省交界地区山地的总称。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故称千里巴山。从这首诗歌中我知道了有个叫巴山的地方,巴山夜雨朦朦胧胧美轮美奂。
我到青藏铁路线参加工作以后,在《人民铁道》和班组学习会上学习了解了“巴山精神”。“巴山精神”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的养路职工立足大山,历经三十多年创造的一种爱路、养路、护路、保安全的团队精神,她涵盖了很多的精髓。今天,我再次重温学习“巴山精神”,就是要学习“巴山精神”的新内涵,不仅要学习巴山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更要学习巴山人严谨科学、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同时还要学习巴山人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担当精神。更要学习巴山人干群和谐、坚定乐观的文化氛围和他们以人为本、催人奋进的育人机制。
“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一种精神做支柱来激励、催动人们奋进,它需要我们付出不懈的艰苦和努力。
铁路修筑到哪里,养路工就会出现在哪里,是铁路养路工的付出直接保证了铁路大动脉的安全。1984年5月1日,青藏铁路柯格段(柯柯到格尔木)通车以后,工务段从工程局手里接手线路,养路工区职工维修养护线路全部依靠人工作业,水平捣鼓用三齿叉、九齿叉和洋镐,改道用丁字套筒扳手,道岔木枕作业还要用到撬棍、道钉锤、“天字”起钉器等工具,起道作业用的起道机都是很笨重的齿条起道压机,道岔起道时必须要两个人一起用力才能完成,拨道作业完全是人工靠蛮力用撬棍硬顶,养路工人每天的劳动强度特别大,每月每人49斤的粮食定量都不够吃。
沿线的生活是:吃水靠火车每周送,米面肉菜靠火车每月供应,想看电视听收音机没有信号,段上配的录放机,磁带里的歌曲反复听,连不识字的老师傅都能唱出来。工区每天晚上发电两个小时,遇到没柴油只能点煤油灯,工区多数娱乐就是喝酒,其余时间除了工作就是背床板了。
记得到了九十年代,工区才开始配发了液压起道机,后来又有了液压拨道机和液压弯轨器,养路工人感觉工作轻松了许多。当时的西宁分局首先在沿线班组办起了流动书箱,文化列车定期到沿线为职工演出文艺节目。开展文明线建设后,为班组配发了洗衣机和放像机,段工会定期更换更新录像带,定期举办各种文体文艺活动,想方设法丰富沿线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青藏线职工立足蛮荒改变站区生活环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缔造了“吃苦、创业、团结、奉献”的青藏线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青藏铁路通到拉萨,青藏线精神逐步升华到“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这每一步升华都蕴含了铁路人许多年努力默默付出的汗水和艰辛。
当前铁路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推进铁路的改革发展,这需要铁路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在新的历史关键时刻我们需要一种精神,需要类似于“巴山精神”这样的精神支柱来彰显智慧,来鼓足勇气,来担当历史使命。
我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铁路的发展会更快更好更强,只要铁路人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我坚信铁路明天的发会更好,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好。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