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在上世纪80年代最流行的话,开始在21世纪的今天流行起来。而不同的是,现在修的是“高速铁路”。据悉,在全国“四纵四横”主要高铁网上,目前已有36座高铁新城正在规划或建设。其中,密度最大的属京沪线和哈大线。然而,在已经建成的一些高铁新城中,却因为人烟稀少,成了一桩以“高铁”为核心的空城。
在上世纪80年代修路的原因,多数是为了扩展农副产品、小商品外销的途径。但随着发展脚步的迈进,修路变成一种地方政府追求政绩的工具。因为,在修路的同时,并没有保持与产业配套步伐同步的节奏,没有相应的产业配套做后盾。所以,修着的路也就成了一些地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一个让劳动力大量流失的瓶颈。如果这些地区在产业配套方面不能及时跟上,不能将劳动力及时吸引回来,其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会越拉越大。
然而,就在这个“后遗症”尚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进入21世纪以来,投资更大、影响更为深远的高速铁路建设拉开了大幕。高铁建设则成为了地方政府再次撬动政绩大门的新钥匙,凡是高铁途经的城市,都提出了围绕高铁建新城、围绕高铁谋发展的计划,且计划都十分宏伟而壮观,其提出的口号大多是在3-5年时间内,要把高铁作为一个核心,带动一座新城。也就是说,要在高铁站的周边,形成一座焕然如新的新城市。
坐过高铁的人都可以发现,几乎每个高铁站的周边,都是高楼林立。但是,新城决不取决于这些,更主要的是要有人,有一定的生活环境和人文条件,有车水马龙的景象。否则,就是一座死城、空城和鬼城。
说道这里,中国的新城实在是太多了。政府办公所在的地区,要建成以行政为核心的新城,学校集中区,要建成以教育为核心的新城,商品房开发密集的地区,要建成以城市人口为核心的新城,科研机构比较多的地区,要建成以科技为核心的新城,甚至企业比较多的地区,也要建成各种各样的新城。想一想,此时的“高铁”还具备启动一座新城诞生的能力呢?
在说说,身边的大众群体花了多长才知道以某向特征为核心的新城呢?花了多长时间还适应新城的环境呢?花了多长的时间来给新城添加活力呢?这些,谁都说不准。因为我们也不知道人的适应能力有多强,带动活力的因子有多少。而这次问题,只能让时间来解答。
一个地区、同一个环境,同等数量的人群。有多少资源能够满足这么多新城的需要,又有多少资源能够用于新城的建设。到了高铁时代,该用的资源早就被用得差不多了,加上高铁大多在城市边缘,出现空城也就不足为奇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本站观点。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