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高铁已经成为中国一个靓丽的“外交名片”,不断被克强总理向外国领导人推荐,带动高铁出口,并且促成了“中国标准”落户埃塞,俗话说:打铁还需本身硬,克强总理之所以有底气一再向外国领导人推荐中国高铁,就在于中国高铁技术不仅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高铁造价低,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及非洲国家来说,建设工期短、经验丰富都对他们涌满了吸引力,也是其名扬海外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离甬温“7·23”动车事故3周年之际,却让我们无法挥去那段高铁被打压的日子,媒体与互联网一边倒的都在谴责中国高铁,高铁不得不一再降速,部分高铁停建,最让人痛心的是,造成上亿海外订单的流失。

这是不是那些猛打高铁的人想要的效果,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用他们的行动造成了中国高铁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中国高铁的发展是在为民造福,而他也可能享受到高铁发展带来的好处,假如那时候,因为这些舆论而让中国高铁止步或者说废弃中国的高铁线路,今天的中国大地上,还在跑着缓慢的绿皮车,高铁那种瞬间即达的轻松舒适也就离大家远远的了,而那些曾经猛打高铁,而如今又享受的坐在高铁上的人,又该作何感想?

中国高铁一直在发展,从最初的学习到赶超直至引领,是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就像一个人成才,没有千百次的跌倒,就不会有最后辉煌的成功,这么浅显的道理却让许多人不懂,任何事物都不是毫无瑕疵的,就像中国高铁,在它前进摸索的过程中的一次偶然犯错,差点就把他打入万劫不复之中,好在,伤了元气的中国高铁缓慢的爬起来后,又开始了为中国人创造幸福的奔跑,至今,中国高铁建设已达1万公里,每一条高铁线路修通通车,都成为这个地区最闪亮的新闻,因为它推动了经济发展、造福了人民大众,或者,也包括那些曾经猛打过高铁的人。

其实,既然犯错,就应该受到批评,但不是全盘的否定,不是把中国高铁批的一文不值,当时一哄而起的各种呼声,包括高铁因为票贵而“不如绿皮车”,以及“祖国请放慢你飞奔的脚步,等一等你的人民”的煽情说法,都让人怀疑高铁发展有没有必要?

现如今,中国高铁的发展正在让中国变了模样,不断改善着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推动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且还在惠及周边国家,为中国带来外汇收入,今年下半年,高铁又加大了投资力度,修出更多高铁来方便旅客,而那些曾经猛打高铁的人,今天又会作何感想?

我想说的是,假如再遇上中国民族企业犯错的时候,容许他们有改正的机会,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做的是多一些鼓励和支持,甚至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让这些企业在跌倒中有勇气再爬起来,最终像中国高铁一样,成长为中国骄傲的“外交名片”。(李天恩)